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不同纬度地区气候资源变化、小麦生产潜力及利用分析
【6h】

河南省不同纬度地区气候资源变化、小麦生产潜力及利用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利用河南省22个县(市)1970~2005年的气象资料,从气候基本要素日照、气温、降水方面,对河南省近35年来光温水资源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从而揭示河南省不同纬度地区农业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河南省近35年(1970-2005年)来小麦生育期日照时数波动较大;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河南省年平均温度呈上升的趋势,从70年代初的14.2℃增加到2005年的14.6℃,35年增幅0.4℃,变异系数3.4%;河南省中部的郑州和新乡增幅较大,达1℃以上,其它地区增幅均在0.6℃以下。年际间变化较大的地区是北部的安阳,变异系数达4.1%,其它地区在4%以下。
   河南省降水量年际间变化从80年代开始变大,但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波动在730mm左右,年际间变化波动较大,变异系数在22-33%,这是影响作物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南部信阳最高,北部安阳、新乡和西部三门峡地区最低。地区间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西北部的安阳、新乡、三门峡等年降雨量由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620ram以上降到“十五”期间的550m左右,而中南部年降雨量在800-1000m的许昌、驻马店等地区,年降雨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与全国“北旱南涝”加剧的格局基本一致。
   小麦生育期日照时数波动较大,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的降低,影响了光合作用,减少了小麦光合产物的生成;年平均温度的上升,缩短了小麦生育期各阶段时间:降水量随纬度的降低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际间降水变异大,均是影响产量稳定的重要因素。
   利用河南省小麦自然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小麦气候资源潜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获得河南省各个地区小麦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随纬度的降低呈现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随纬度降低呈现升高趋势,中北部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较南部更大。
   通过2007—2008年在河南省22个试验点(N32°~36°)选用具有代表性的6个的半冬性与弱春性小麦品种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南省不同纬度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光温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品种、播期、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提高光温水资源潜力利用的途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麦的产量,随纬度降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中部地区光温水组合度好,气候资源利用率最高;品种、播期、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与类型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济麦20(强筋品种)在不同纬度区各处理的产量以N32°-33°纬度地区的低密度早播处理为最高,豫麦49—198(中筋品种)在不同纬度区各处理的产量以N34°-35°纬度地区的中密度适播处理为最高,郑麦004(弱筋品种)在不同纬度区各处理的产量以N33°-34°纬度地区的低密度早播处理为最高;郑麦9023(强筋品种)在不同纬度区各处理的产量以N33°-34°纬度地区的高密度晚播处理为最高,偃展4110(中筋品种)在不同纬度区各处理的产量以N33°-34°纬度地区的高密度晚播处理为最高,豫麦50(弱筋品种)在不同纬度区各处理的产量以N32°-33°纬度地区的低密度早播处理为最高。
   为此,河南省不同纬度地区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是在中北部地区要选择高产品种,发展人工灌溉,充分发挥该区光温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在南部地区要充分发挥降水潜力,调整布局,发展雨养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