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2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利用Landsat TM影像,根据亮温计算公式,由灰度数据反演绍兴城区亮温:并对反演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城区热岛图。热岛特点表现为绍兴城区整体上呈-热岛分布区,形成岛屿状的高温区域,高温中心集中于城区。由于绍兴市广泛的水域分布,对城市热岛影响明显,表现出高温区域与低值区域交错分布,说明城市水域能有效地降低地表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将热岛图与绍兴市地图结合,发现绍兴市城市热岛面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扩大,但强度没有明显的改变。
  • 摘要:文章利用冬小麦生育期间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产量和生理气象指标资料,计算了冬小麦全生育期标准化日照时数、有效枞温和标准化降水量:在进行通径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日照、温度和降水分别对冬小麦气象产量的贡献率;运用积分回归分析,得到了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逐旬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降水量的影响系数,构建了冬小麦产量气象要素影响定量评价模型。实例应用表明,利用通径分析和积分回归原理计算的气象要素影响系数,能够准确反映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的冬小麦产量气象要素影响定量评价模型能够定量评价全生育期各气象要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技术路线,为开展气象要素定量评价业务服务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 摘要:为提高小麦遥感估产的区域性性和机理性,在北纬32°21-33°54’和东经119°02’~120°24’区域内进行了多品种小麦的种植试验。区域包括江苏省的宝应、金湖、高邮3个县,属江苏省稻麦连作区,也是小麦主产区,品种为扬麦11号、扬麦16号和扬辐麦2号。基于遥感信息获取的瞬时性与广域性,结合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较为简化的小麦估产模型。通过组件化的设计方法实现了遥感信息和估产模型的耦合,即,利用抽德期TM遥感影像反演的LAI和生物量及时替换小麦估产模型对应参数变嫩,进而实现对小麦产撤的估测。结果表明,小麦产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预测小麦产量的RMSE为354.18kg.ha-1,利用小麦估产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小麦产量形成情况进行监测预报。
  • 摘要:根据浙江省象山1986-2006年杨梅产量、种植面积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别用多项式和滑动平均方法对杨梅产量进行分析,得出杨梅气象产量主要同其花芽分化期、成熟期和其他部分时期的一些气象因子有关,并在分析基础上建立杨梅单产模拟预测模型。
  • 摘要:介绍了基于GIS环境下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汇流累积量确定、水系生成、以及流域水文信息提取的处理过程。以江西省潦河流域为例,基于DEM提取的水系和水文信息可以改进洪水预报模型(新安江模型),根据DEM划分的子流域。以自然分水线为界,避免了以往新安江模型中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单元时经常会出现的单元流域被分水岭分割的现象,物理概念更加清晰。试验证明,在DEM基础上建立的洪水预报模型能更好提取下垫面信息,以便下一步开展洪灾预测和评估工作。
  • 摘要: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研究了UV-B辐射增强20﹪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UV-B辐射增强处理对呼吸速率和MO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影响。在返青期,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但对N2O的排放通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拔节孕穗期,UV-B辐射增强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的排放通量:在抽穗-成熟期,UV-B辐射增强处理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的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返青-齐穗期,UV-B增强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冬小麦系统的N20累积排放量;但从齐穗开始至小麦成熟,UV-B增强处理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N2O累积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
  •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及区域性水分平衡、干湿状况及其时空特征将发生变化,有关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区域水分循环及干湿状况的变化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4-2005年逐日潜在蒸散量,采用国家标准(BG/T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推荐的相对湿涧度指数对全省进行干湿状况评价,分析降水量、潜在蒸散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东总体较为湿润,但干湿状况空间分布不均。MI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一致,即以恩平、龙门和海丰为三个相对湿润中心。(2)MI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呈明显的汛期、非汛期特征。(3)春季和秋季平均MI均呈纬向分布,但变化趋势相反:春季干旱南部重于北部;秋季干早北部重于南部。全省秋旱重于春旱。(4)近50年来MI吴缓慢减小趋势,即广东地表干湿状况总体呈缓慢暖干趋势。本研究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弋候资源,凋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依据地统计学基本原理,采用土壤空间变异及其插值方法,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仪征市土壤的192个采样点数据,分别用逆距离加权、整体多项式、局部多项式、径基函数、克里格等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得到各种插值的连续空间分布。将不同插值所得的拟合值进行比较,得出克坐格插值方法的效果最佳,并绘制出土壤主要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其空间变异规律。结果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利用GIS技术对叫种土壤主要养分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养分的空间分布图,可以更加准确和直观地了解整个研究区域中各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精确农业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摘要:为探索城市建设对局地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夏季典型天气条件,以北京主城区及其尔部发展带小城镇群的发展变化为例,设计算例进行数值模拟,以分析城建规模发展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群建设发展通过地气的相互作川对局地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在本文选择的夏口晴好天气条件下,就1980年至2004年城市区域布局状况,模拟域内北京城市用地增加19﹪,城市区域平均气温增加1.91°C,植被覆盖率减少20﹪,城市区域平均比湿减少3.3g·kg-1,总之,城市发展的格局规模不同,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 摘要:本文利用MODIS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水体及其它主要地物在1~7通道上的光谱特征。针对该地区三种典型地物,应用掩膜技术与NDVI 相结合的方法(CMNDVI)来识别研究区域的水体信息,效果较好。该方法能有效地将水体与陆地分开,特别是水陆交界地区的水体识别效果较好,为利用MODIS数据监测水体或洪涝灾害捉供了有利工具。
  • 摘要:通过对苏州地区近两年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发生情况的分析,得出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有如下四个:1、8月下旬至9月份褐飞虱成虫以外来迁入为主,且迁入量大大高于历年平均,与此期间台风和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有关:2、8月下旬至9月份高温少雨,适宜褐飞虱繁育;3、褐飞虱对吡虫啉等常用药剂产生了很高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降低:4、由于东南亚国家水稻产区搞生态农业,使得褐飞虱残留虫量大大增加。并于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
  • 摘要:本文分析论述了扬州市蔬菜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蔬菜生产的利弊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菜篮予工程建设的调控措施对策。
  • 摘要:为直观显示河南省冬小麦光温生产优势区域分布,在作物模型数据库组建和参数调试及适用验证基础上,利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 v1(Decision suppon System for Agrotechnoloy Transfer)中的CERES—WHEAT模拟研究了河南省40个代表站近十年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雨养小麦产量,从而得水分增产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10年平均值在5732~1075lkg·ha-1之间,低于公式概算值,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及中部潜力较人,西部山区最小;水分增产潜力值在2502~8598 kg·ha-1之间,东北、中部及豫尔部分地区增产满力大,西部山区较小,南部最小。
  • 摘要: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的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4年来,年平均气温10年上升0.1°C,年日照时数自80年代初至今下降173.2小时,年降水量存在2个明显的多水期和少雨期。光能潜力和光温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气候生产潜力湘西和衡邵盆地为低值区、湘北和湘南为高值区。光能潜力、光温潜力44年分别下降了508.64 kg/667m2,315.98 kg/667m2,气候生产潜力趋势变化不明显。
  • 摘要:为预防高温天气对超级稻的影响,通过灌水深度和灌水时期试验,研究了超级稻产量和结实率对不同灌水深度和不同灌水时期的响应及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深度处理产量及结实率存在显著差异,灌水能提高产量和结实率,灌深水的效果比灌浅水好。不同灌水时期处理,灌水提高产量和结实率的幅度不同,效果最好的是在幼穗分化五期~齐穗。不同灌水处理影响产量和结实率的原因是灌水能降低田间温度、减少日平均温度≥30°C或最高温度≥35°C天数以及灌水时超级稻发育对温度敏感程度不同。
  • 摘要:本文采用500m×500m的小网格插值,推算了烟叶生长期内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的小网格地域分布。在参考第三次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烟草叶生长期内的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征,经过专家评分,选取了大田期降水量、大田期日照时数、成熟期降水量及成熟期连续5天日最高气温≥35°C高温热害4个气候生态因子作为烟草种植区划指标。然后利用等级划分法和GIS小网格技术,进行了湖南省烟草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在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将土地资源信息叠加到气候区划上,便得到了既能满足气候需求又有耕地的实际可种植区域。区划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为不适宜区,湘西、湘中、湘南的绝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均可种植烟叶,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的西部,怀化中南部和邵阳西南部是烟叶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区域。
  • 摘要:宁乡农业气象条件优越,适宜优质烟生产及后季作物高产、高效,但是天气多变,灾害性天气常造成烟叶质量欠佳,产量不稳。本文通过灾害实地调查,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影响程度。阐明了烟草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确定灾害的危害指标和诊断方法,提出了本县烟叶生产区划,抗灾减灾技术,对烟叶生产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 摘要:杨树主要足生长在暖温带地区的一种树种,近几年在洞庭湖区得到了高速发展。属于弧热带地区的洞庭湖是否适应杨树的快速生长,本文从杨树生长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为湖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杨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以超级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02年、2003年和2006年等不同气候年景下在长沙等地进行分期播期试验,系统分析了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生态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期的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发现制约一季稻生产主要的气象因子为孕穗、抽穗期的高温、抽穗灌浆期的低温阴雨、成熟期伏旱和开花期暴雨洪涝,并结合田间试验结果从生态机理上探究影响一季超级稻生产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田间试验也表明,在中亚热带地区一季超级稻最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中旬前后,能获得最佳产量。通过超级稻生态气象指标的诊断,为合理安排超级稻生产及种植区划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位于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的中国稻麦开放式CO2浓度增高的系统平台,于2007年3月19日至5月24日(即小麦分蘖末期至成熟期)进行小麦作物冠层微气候及相关项目的连续观测,并结合能量平衡分析,用以研究中国FACE系统对小麦冠层小气候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的影响,从而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生态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FACE叶片气孔导度低于对照叶片气孔导度,且这种减小的现象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的逐渐衰老而逐渐不明显。在观测期间内,冠层的倒一、倒二、倒三叶FAcE的气孔导度比对照平均分别减少了28﹪,32﹪和26﹪;FACE使小麦叶片气孔导度降低,从而削弱了植株的蒸腾降温作用,导致白天FACE小麦冠层温度升高,在小麦旺盛生长的开花期,冠层白天的平均温度FACE与对照的差值最大可高达1.58°C;FACE小麦冠层温度升高使冠层空气温度也升高,观测期间内白天冠层内部Taface-Taambient最大值在0.12~0.98°C之间,冠层顶部最大值在0.03-0.7°C之间;白天小麦冠层空气湿度FACE均低于对照,冠层中部的RHface-RHambient日最低值在-0.3﹪~-7﹪之间,出现在午后14:00左右;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冠层白天总显热通量FACE均高于对照而总潜热通量FACE均低于对照,潜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日最大值变化在-12~-63W/m2之间,显热通量FACE与对照的差异最大值变化在12~78 W/m2之间。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ACE对小麦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 摘要:1951~2005年河南粮食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气候单产量呈减少的趋势。这种波动除去社会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什波动的影响,特别是与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文中着重分析了气候单产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气候产量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早涝灾害程度在逐年增加,其对气候产量的影响也随之增加,二者存在密切联系;气候产量变化存在2年、20年左右特征尺度的变化,其中以2年特征尺度变化为主。
  • 摘要:根据郑州地区自1994年至2004年来的逐日辐射、降水、温度、日照等气象条件及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时期测定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办法,分析了郑州地区小麦叶面积及干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得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光能利用率,并给出了各阶段光能利用率与阶段内大于零度的积温、降水、干特质、叶面积等的相关关系,定量描述了小麦在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的能力,并提出了提高光能利用的途经和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采用人工方法调节大棚草莓正常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改变革莓的生长发何规律,使草莓能够在人为因素的控制下达到最佳上市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 摘要:通过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分析及对生物环境条件的模拟,发现:(1)土壤水分充分满足的条件下,蒸腾速率较土壤水分匮乏偏高近100﹪。这说明了土壤水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麦蒸腾速率的快慢。(2)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可以影响蒸腾峰值的出现时间,土壤含水量越小,蒸腾峰值出现的越晚,土壤含水量越大,蒸腾峰值出现的越早,分析发现,无论土壤含水最高或低,蒸腾速率在16时均出现较前后偏小的现象。(3)在土壤含水量15﹪左右。小麦蒸腾速率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呈现与其它土壤含水最下不同的变化特征。(4)蒸腾速率对生物环境因子模拟结果看出,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下影响蒸腾速率主要因子是不同的:模拟效果在土壤含水量<15﹪时较好,在土壤水分含量≥15﹪时的效果相对较差。
  • 摘要:本文从确定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段和关键气象因子入手,统计得出了关键时段内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建立了小麦条锈病的促病气象指标体系,并利用促病指数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气缘等级预报模型,且将预报级别划分为了3个等级。该模型有效的解决了病虫害资料和非气象要素资料缺失的问题,并且预报模型的时效性也得到了提高,为小麦条锈病的预报及防治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摘要:根据冬小麦产量形成的阶段性原理,对气象产量进行逐级分离模拟。以返青-抽穗期无灾年产量为基点,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方法,计算了理想条件下的理想产量和因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在分析返青-抽穗期各种气象火害发生程度和对产量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晚霜冻产量损失评估模型。最后以商丘市作为黄淮麦区代表站,对1980-2006年冬小麦晚霜冻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因晚霜冻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平均为11.7﹪,严重的可达30﹪以上。
  • 摘要:本文利用1971~2000年气候整编资料,结合2001~2004降水观测数据及1983~1986年大别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考察的有关资料,对近30年来豫南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级统计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综合分析了早涝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揭示了豫南旱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并在总结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 摘要:以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及综合防御技术推广应用》为例,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奖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进行逐项解析得出:该推广应用课题经济效益显著,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主要是节约开支、减少水资源和作物秸杆的无效浪费,对于培肥地力改善作物的土壤生态环境,为当季和下茬作物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而获得的生态效益分析方法需作进一步探讨。
  • 摘要:通过对小麦播种至灾害发生前的气候资料及灾害过程天气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气候适应性及相关生产因素分析,认为冬小麦播种以来,温度持续偏高、降水偏多或适宜,冬小麦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提前,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基本气候因子;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政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
  • 摘要:南阳地处我国中部,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1953年以来的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气温变化的特征明显。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年内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冬春季有明显的变暖,夏季反而有降低的趋势,最低气温全年都表现为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改变了农业气象条件,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变化,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遭受霜冻等灾害增加的可能性,而夏季极端最高气温降低有利于秋季粮食作物的增产。
  • 摘要:利用河南1978—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量资料,分析了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火害的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8年来河南农作物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其阶段性变化为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较少,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明显增多,最近几年又明显减少。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50年代最好,80年代次好,60年代最差,70年代次差。
  • 摘要:以灰色系统(GS)理论为基础,应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驻马店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二项主要病害指标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很吻合.为驻马店地区及早预报病情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 摘要:干旱是影响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对冬小麦干旱发生规律、干旱指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需求,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业务服务系统。为决策和生产部门掌握旱情信息、制定防旱减火对策提供气象依据,同时也为拓展农业气象服务空间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 摘要:根据脐橙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和寻乌县的地形条件,确定了寻乌县脐橙种植综合区划指标。采用寻乌县气象站及其附近7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和地理数据,建立区划指标的高程推算模型。运用GIS技术和寻乌县1:5万的DEM数据将气候要素值计算到寻乌县地图网格点上,并结合寻乌县TM遥感影像数据和GPS考察数据,对寻乌脐橙种植进行气候地形土壤综合区划。区划结果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为寻乌县脐橙种植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干旱是河南省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且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农业抗旱能力综合反映了当地防早减灾的实力,本文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实力等诸方面抗旱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选择“灌耕比”、“单位灌溉面积机电井数”、“土壤有效保水系数”、“农机动力系数”四个指标建立抗早能力评价指数,对河南省各市县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抗旱指数的大小,将河南省综合抗旱能力划分为高、中、低值区,绘制河南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区划图并对各区抗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期为全省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有序样方聚类法米研究普陀山旅游区在旅游干扰下F的植被群落特征。应川这个方法把32个样方分为5个群落类型,分别是马尾松-青冈+机木群丛、马尾松-青冈+槛术+红楠+窄基红褐柃群丛、马尾松+枫香+槛木-青冈+横木群丛、马尾松+青冈-青冈+槛木群丛、马尾松+青冈-青冈+槛木+石栎群丛。之后运用TWINSPAN对样方进行聚类分析,两种分类方法的结果具有极显著的关联,说明有序样方聚类法很好地揭永了旅游干扰和群落类型之间的关系。它更适合于旅游干扰分析中的聚类研究,在旅游干扰的研究中是一个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 摘要:选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土壤测墒资料,研究了轻旱概率指标、中旱概率指标、重早概率指标、轻度减产年概率指标、中度减产年概率指标、重度减产年概率指标、变异系数指标和抗灾性能指数指标共8个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在小麦轻、中、重旱概率分布巾,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地区轻早和中、重早的分布大体呈相反变化趋势。在小麦轻、中、重减产年型的概率分布中,轻度减产年型和中度减产年型概率分布呈相反变化趋势明显,而和重度减产年型概率分布呈相反变化趋势除豫北北部明显外,其它地区变化不明显。河南省各地的冬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变化较大,而抗灾性能指数的变化则具的一定的规律性。
  • 摘要:为了确定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动态指标,利用3次多项式对全省一百多个市县区历史产量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求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然后用相对气象产量和从播种至不同发育期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播种至不同发育期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统计分析,建立其问的回归方程,并与农业干旱划分标准相结合,确定了冬小麦播种至不同发育期阶段不同干旱等级的干旱指标。
  • 摘要:利用驻马店市1981~2005年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将资料划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采用对比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河南南部地区冬小麦生育状况因暖温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冬前小麦分蘖增加,密度增大;适期播种时,冬前积温过高;小麦生长速度加快,发育期明显提前;越冬现象愈加不明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议人们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树立超前的田间管理意识,鉴于目前冬前积温偏高,小麦分蘖偏多的生育特点,应该适当进行晚播,或者适期播种时减少播种量,以降低冬前旺长、后期倒伏、小麦病虫害以及春季冻害等现象的发生。
  • 摘要:基于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数据和气候资料,综合运用趋势、相关、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整体气候变暧的趋势比较明显,而干旱化尚不显著,年均植被NDI表现为略微增加的趋势。在年尺度上,全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对植被NDVI动态变化具有正效应,而蒸发具有负效应,其中温度是敏感性最强的气候因子;在季尺度上,温度、降水的敏感性最强,秋季气候条件对全区年均NDVI变化影响较大。自然植被变化对降水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温度:农业植被变化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降水次之.从空间响应特征看,植被主要生长季(4—9月)平均NDVI与温度距平场空间结构一致,与蒸发距平场反位相对应,与降水量距平场呈北、南部正负相反分布,与相对湿度距平场呈南、北向正负相反的空间分布。
  • 摘要:建立小麦条锈病预报模式,制作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报。按照小麦条锈病菌活动规律,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将其周年活动期划分秋苗侵染期、越冬休止期、复苏扩展期和春季流行期叫个阶段,分阶段选取有植物病害流行学和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组合,组成小麦条锈病气象指数,建立多时效、归一化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报模式,组建分析、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气象指数与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数在0.4257~0.7713之间;各时段预报模式回代拟合率达73~100﹪,经试报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结论认为: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便于因子间相互组合,可提高模式的预报精度;将小麦条锈病周年活动期划分为秋苗侵染期、越冬休止、复苏扩展期和春季流行期,分阶段组建预报模式,预报效果较好。
  • 摘要:棉花为河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其它作物相比对气候比较敏感。选取河北省25个棉花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川气候适宜度函数模型,对该省棉花生产的气候适宜性和时空差异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吐絮期气温适宜度较低,且变异系数较大,其它发育期适宜度较高,变异系数小;棉花从播种到吐絮降水的适宜度比气温明显偏小,尤以播种期和吐絮期最小,且变异系数最大。气温、降水适宜度和变异系数是明显的反相位变化,即适宜度越低,变异系数越大。日照适宜度从播种到吐絮变化不大,较气温和降水适宜度高,变异系数以蕾期和花铃期稍高。适宜度年际变化趋势为气温适宜度缓慢上升,降水适宜度缓慢下降,日照适宜度在明显下降,气候综合适宜度同降水一致,在缓慢下降。降水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北部棉区,低值区分布在黑龙港流域的部分地区;气温适宜度低值区在唐山大部,高值区在黑龙港流域棉区;日照适宜度低值区在两部太行山丘陵棉区,高值区东部棉区。
  • 摘要:本人通过盆栽试验,在水稻拔节始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孕穗期设不同的水分处理,来研究这3个时期叶温与气象条件、水分状况及产量结构之问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时期水稻叶温都与气温和光照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土壤含水量(盆重)下降,叶温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说明叶温可以反映机株是否受到水分胁迫;随叶水辨的下降叶温上升最明显,说叫叶水势能很好地反映作物水分亏缺的状况,但是目前还没有测量瞬间叶水势的仪器;通过对产量结构的分析,得出拔节始期水分亏缺使结实率和总穗数明显减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孕穗期对水分较敏感,因为这两个时期处理的时间较短,但结实率仍明显下降;三个时期都是受旱越严重对产量的影响越大。本文还测定了冠层+土表的混合温度日变化,得出冠温+土表温度和叶温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冠温+土表温度也可以用来判定作物是否受到水分胁迫。本文没有给出具体用叶温来指导灌溉的指标,因为确定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结合空气饱和水气压及净辐射方面的研究。
  •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利用各种遥感影像监测大而积的农牧业年度性、季节性变化,已经成为各地区进行农牧业生产监测的主要手段。而遥感影像的几何性能与几何精度是影像解译的最要基础,它直接影响解译的精度,因此影像的儿何纠正是影像处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本文就IRS-P6卫星影像为例,在ERDASIMAGINE 8.7平台上,采用GPS控制点(矢量图)作为地理参照,并对其的优劣性进行了分析。通过遥感分类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证明了用GPS点作为地理参照具有更大的精度,从而可提高影像解译的准确度。该方法为我国农牧业的动态监测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
  • 摘要:利用2001年1月、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欧亚范围内的逐日的高空环流格点图.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归纳出秋末至春初季节造成河北省长时间连阴(雪、雾)天气的高空500百帕环流形势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冷低压型、低槽型和欧亚高压脊型。以2001年1月份为例,分析了邯郸口光温室内的温湿度环境,得出在外界长期低温寡照大气候环境下,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环境不适宜疏菜生长发育,而使蔬菜遭受火害。
  • 摘要:采用沧州1970-2005年的气候资料,对沧州地区影响大棚蔬菜主要生产阶段(10月~翌年3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强降温、火雾、寡照、大风、大雪等气象灾害进行统计表明,极端最低气温、冬零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劣在波动中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大风减少比较突出,都对大棚蔬菜的生长是比较有利的:寡照灾害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后增加明显,影响大棚蔬菜的生长发育;强降温及大雪过程变化异常,未来有发展趋势。针对这些气象灾害的变化特点,在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做好增光、保温工作,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等建议。
  • 摘要:分析了大樱桃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种植的气候适应性,以及土壤、气候因子对大樱桃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了大樱桃生态气候适宜指标。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开展大樱桃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大樱桃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对邢台地区20多年来玉米产量波动分析及气象因子对气象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邢台地区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而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更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玉米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火,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缘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单位气象因子中,气缘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8月下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7月中旬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6月上旬日照时数及7月下旬平均温度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直接通径系数大于间接通径系数,8月下旬日时数对气象产量直接作用较小,7月中旬降水虽对气象产量影响是直接影响和通过其他气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利用京、津、冀区域内建站至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系统的气织观测资料,以温度平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平均温度、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河北省90年代的温度升高了0.8—1.2°C平均每10a升高O.4°C:年降水量减少了87mm,平均每10a减少21mm。使冬小麦各生育期均有所提前,冬小麦种植北界到90年代延伸到了北纬41。以北,和50年代相比向北推移了30-50公里。
  • 摘要:根据衡水气候与小麦产量资料,研究气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结果表明:近56a来,春季气温平均每10a升高0.25°C,线性升高倾向显著,春季降水不存在明显的变化倾向,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不利于冬小麦生产:气候单产与气温、降水有很好的埘应关系,当气温在正常值附近变化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更甚,近年气温持续偏离,气候单产持续偏低;降水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会使小麦减产,小麦产量对降水的需求有一个极限值,降水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小麦增产;可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来增加地面有效降水来增加小麦气候单产。
  • 摘要:干热风足北方春末夏初由于高温、低湿和一定风速的共同影响而造成大量蒸发,破坏植物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春末夏初廊坊市小麦处于灌浆乳熟期,如果期间出现干热风将对小麦品质及产量造成直接影响。本文采用廊坊市9个观测站1966-2005年10年气象资料,根据河北省干热风指标,对廊坊市40年来干热风主型影响期(5月中旬-6月中旬)干热风出现日数及日数分级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廊坊市干热风分布及影响具有以下特征:[1]廊坊市中、南部地区T热风出现日数、出现强度明显较北部地区偏多、偏强:②北部3县市干热风出现日数较少,强度较弱,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小,在安排农业生产时基本可以不考虑干热风的影响:③中、南部6县市干热风出现日数较多,强度较强,小麦受干热风影响较为严重,故应多方面采用有效措施,以减缓干热风对小麦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 摘要:通过调研和收集紫花苜蓿生态方面的相关资料,根据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仃细分析了唐山的气候条件均适宜紫花苜蓿的生长。在可行性认证的基础上,融合牧草生长信息和农业气象专家的思想,采用DTOPSIS分析法对唐山地区种植紫花苜蓿的适宜性进行了优势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从气候角度而言,唐山地区均适宜紫花苜蓿的生长,最适宜区位于唐山东南部的唐海和乐亭。
  • 摘要:利用京津冀区域67个气缘观测站自1954年(或建站)至2006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区域棉花四个生育期的连阴雨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棉区大部棉花播种出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连阴雨分别为1~2.5a-遇、1~3a~遇、1~3a-遇和3~5a-遇。不同时期重连阴雨所占比率分别为24﹪、39﹪、47﹪和45﹪。近53a来播种山苗期和蕾期连阴雨出现次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花铃期和吐絮期不论是连阴雨还是重连阴雨都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但各时期减少幅度有所不同。
  • 摘要: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植被的基本情况,因此获取地表植被覆盖及其变化信息,对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MODIS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械被覆盖度的遥感定量模型,并以儋州市的行政区界为单位,对儋州市的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每季度植被覆盖度平均值,统计的定量结果可以反映2006年儋州市的植被覆盖度季节性总体变化。通过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来定量提取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是可行的。
  • 摘要: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改变,给粮食生产和农田、森林生态带来严重影响。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率变化,农业需要由过去根据当前季节的特点调整播利时间,依据主观经验对本季作物进行风险管理,转变为依稚科学设计的弹性耕作制度。这种弹性耕作制度需要气象学、农艺学、土壤学、水资源学、生态学和数学建模等各学科间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措施。
  • 摘要:为充分展示六盘水的新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六盘水的全面发展,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气候资源,打造“凉都·六盘水”城市品牌。“凉都·六盘水”论证课题项目,依托气象、环保、医学科技成果,从气象、环保、医学等多方面进一步论证“凉都·六盘水”的旅游气候资源和人居环境。
  • 摘要:为了减少黔东南州种植生产太子参在选址时的盲目性,本文根据贵州省施秉县牛大场镇太子参种植基地所种太予参的生育特性,划分出太子参的生育阶段及其生长特性,并找出了种植生产太子参的适宜性气候指标:利用黔东南州16个县市气象观测站的资料,根据气候指标与经度、纬度以及海拔高度的相关性,通过统计方法构建了各气候指标的地理分布模型,计算了黔东南州206个乡镇种植生产太子参的4个气候指标的值;并选用欧几里德(Euclid)贴近度法来实现模糊多目标最优选择,计算出黔东南州206个乡镇的贴近度,完成了黔东南州太子参气候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黔东南州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大都适宜种植太予参,只要在太予参种植基地选址时做到因地制宜,就可做到太子参种植的规模化经营。
  • 摘要:黔西南烟叶品质的好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日照条件对烟叶质量的影响较大。通过对烟叶的商品等级与日照时数的关系统计分析,探讨日照时数对黔西南烤烟质量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选取了自然背景类、气象类、人口特征类、社会经济类、人地关系类中可能与石漠化相关的因子,使用这些因子与石漠化进行棚关分析,选取显著相关的部分因子。进行了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衡量了驱动因子的重要性。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排序,认为石漠化主要是由地理地貌类因子决定,气象水文类因子特别是暴雨为石漠化提供了直接驱动力。根据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定义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评估综合指数。
  • 摘要:根据烟草种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确定春烟种植适宜性气候指标,在GIS技术支持下,划分出贺州春烟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给出细网格区划专题图,为春烟在贺州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提供气候科学依据。
  • 摘要:对玉林市主栽的马铃薯品种黑龙江K3紫花,采用稻草免耕、地膜覆盖和常耕栽培三种栽培措施分五次播种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免耕技术不但对地而温度、土壤湿度有很好调节功能,而且与地膜覆盖和常耕栽培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播期间差异以播期为11月30日的产量最高,播期为12月10日产量最低。
  • 摘要:通过对玉林市2005—2006年晚稻的观众和调查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后得知,2006年晚稻丰两优一号结实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幼穗分化的敏感期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过程。其它品种之所以受害不重,结实率基本正常,主要是山于不同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丰两优一号是来自气候和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安徽,相对于广西、广东培育出米的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要高得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丰两优一号2006年晚稻引种玉林所造成的损失而得到一些启示,在以后的良种引进过程中,应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品种的潜在风险。丰两优一号在玉林作双季晚稻栽培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根据玉林市的气候规律选择最佳的播种期,并且要加强管理,增强抗寒性。
  • 摘要:植被指数是衡量植被长势的重要指标。植被指数序列有助于准确的认知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进行监测干早和植被生长。针对广东省选择了RVI、NDVI和EVI等三种植被指数,采用最大值合成方法进行植被指数序列构建。按照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2004至2006年的月合成植被指数进行采样统计,结果表明三种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一致,都能够切实地反映植被生长的年际变化规律。还讨论了植被指数在植被覆盖度计算和土地覆盖分类方面的应用。
  • 摘要:根据广州市1967~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近30年广州市气候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粮食产量下降。为避免或减轻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必须采取主动适应措施,研究应对气候变暖的农业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选育抗逆新品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摘要:根据2003年~2006年林火资料及河源市相应5个县、区的气象资料找出影响林火的气象因子,建立河源市森林火险天气指数方程。利用RS与GIS技术建立河源市森林防火地理信息平台,提高森林防火决策服务水平。
  • 摘要:使用定点观测试验方法,分析研究陇东黄土高原一年生春播紫花苜蓿株高以及二、三年生春播紫花苜蓿鲜草、干草重和鲜草含水率等的动态变化规律,刈割情况,以及紫花苜蓿根系的生长动态。还通过试验期内农业气候条件的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区一年生春播紫花苜蓿株高的动态变化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形式的变化规律。株高由缓慢增长转为快速增长的转变时段在分枝到现蕾期,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在现蕾至开花期,由快速增长再次转为缓慢增长的时段在开花期后。二、三年生紫花苜蓿,一年中适宜刈割三次,第二茬刈割期的选择将影响到第三茬刈割期及其产草量。前二茬鲜草的平均日增长量明显高于第三茬,并且大多数情况卜三年生的各茬的鲜草平均日增长量高于二年生。最高产草量均出现在第一、二茬,主要是第一茬(以初花期刈割为宜),前两茬鲜草产量占三茬总产量的76.996~84.3﹪,干草产量占三茬总产量的79.1﹪~86.3﹪,是主要的刈割产草期。鲜草含水率在现蕾期后开始有明显降低,到初花期时含水率降到最低,多数都在70﹪~80﹪。三年生紫花苜蓿根系在第二茬时达到最大的增长幅度,并且是以主根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年际和地域的农业气候条件差异直接反映在紫花苜蓿生物量和鲜草含水率的变化上。在年际变化上,主要是干旱的影响;播种后的苗期也直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凶此需要注意播种期的选择,秋播紫花至少要保证在霜前有两个月的生长时问。在水份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以气温同较差大的地域更有利于紫花苜蓿物质积累。
  • 摘要:应用石羊河流域流量和上游门源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绿洲地表水来源区流量的影响;并应用1997年以来5—8月的逐日lkm的AVHRR晴空资料,估算分析了冰川消融期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冰川面积逐句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合民勤统计年鉴和气象资料和1982年以来的探路者(pathfinder).AVHRR逐句8km的NDVI、波段4、5的亮度温度资料,估算分析了绿洲区生长季(4-9月)的实际蒸散发量。结果表明:1.绿洲上游春季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日照实数和气温的影响,随日照实数的降低、气温的增加而减小;夏季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总云量、风速、气温的影响,随总云量的减少、风速的减小、气温的增加而减小;2.流域上游冰川面积随冰舌末端温度的变化而变化,5月份冰川面积随冰舌末端温度的降低而增加,6、7月随温度增加而降低,8月份冰川面积随温度降低而增加;3.由于气候的影响,绿洲区域蒸散发量在20年里增加了1倍;4.从水量平衡的角度看,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绿洲区有效水量逐年减少,若除却人为调控因素,绿洲耕地面积只有自然地减少方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求。
  • 摘要:利用西峰1989-2005年冬小麦生长期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麦田土壤水分的旬月变化特征、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量的关系,以及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总含水量与冬小麦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峰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8~11月与次年3~7月的实测土壤水分变化先增加再减少;垂直变化明显,0~40cm为多变层,40~110为缓变层。110~200cm为稳定层: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表现为旱季深层水分有向上传输的延迟.雨季水分有向下渗透的延迟;其年际变化振荡比较明显,呈多波动变化年际变化明显,冬小麦千粒重与生长期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达到α=0.01信度相关水平。
  • 摘要:利用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草原湿地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6~7a、15a的年周期振荡特征。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个国增温速度。1980年之后持续偏暖。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是草原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滥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索,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原湿地水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退化。
  • 摘要:人口的增长、耕地减少及全球变化引起的粮食产量变化不稳定,使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运用天水市1981~2005年天水市人口、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变化资料,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年该地农业人口人均粮食占用量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水市人口增长速度与粮食产量增加速度不相匹配,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的要求,需要周边地区的外调调剂。耕地面积随时问呈线性减少,维持较高生活水平耕地面临较大的压力。经营好现有耕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输出量,是减轻耕地压力的途径之一。同时,耕地谢积要保持一定的底线值,以维持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 摘要:利用2006年4-7月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冬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通量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冬小麦下垫面与裸土下垫面下的辐射特征。发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平衡特征有很大变化:地面向上长波辐射晴天、阴天、降水天时依次减小,到达峰值时间约滞后总辐射峰值到达时间1个小时左右。大气向下长波辐射与地表向上长波恰恰相反,晴天时量值最小,基本稳定征300W·m-2左右,阴天和降水天时依次增大。小麦田与裸地相比,地表向上短波辐射比裸地小;地表向上长波辐射白天裸地于小麦地,夜间相反;净辐射白天小麦地略大于裸地,夜间则裸地大于小麦地。在辐射平衡中地表长波贡献最人,大气长波辐射、总辐射和净辐射依次减小,反射辐射最小。植被覆盖度高时,土壤植被系统截留的总辐射和净辐射也高。
  • 摘要: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玉米生育期内大于等于0°C、5°C、10°C、15°C、20°C活动积温、降水最、日照等现代气候变化特征,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灌区不同区域积温变化非常相似,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多项式法对玉米产量进行处理,提炼小玉米的气候产量,分析气候变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生育期内≥10°C的活动积温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是影响当地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产量随≥10°C积温的增加而提高,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玉米产量增加;灌区自西向东气缘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分别达60.3﹪、52.6﹪、59.2﹪,说明玉米产量的年际波动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喜温作物玉米产量,因此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可以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建立玉米种植基地,发展玉米生产。
  • 摘要:利用两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含量和冬小麦千粒重资料,首先分析了0~2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分布型征,再利用相关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小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与冬小麦千粒重的相关关系,并对通过相关性检验的深度计算土壤水分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明显;时段不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影响的深度不同,3~5月,影响深度有逐渐下移的趋势,至5月份,100m以下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最为关键;进入7月份以后,土壤水分开始进入蓄墒阶段,7~11月的水分储备对下年冬小麦千粒重影响明显,特别是11月前后深层土壤水分储备量与下年冬小麦千粒重相关性显著。研究发现对冬小麦千粒重影响效果最好的是中下层土壤水分含量,并且愈到生育期后期,深层土壤水分含量所发挥的作用愈明显。这就表明了旱作农业区冬小麦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规律,从而,我们在规划种植时更应该考虑深层土壤墒情。
  • 摘要:以2006年10个时相的MODIS遥感数据为信息源,根据MODIS遥感数据对植被的反射光潜特征,选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重点分析福建沿海防护林、旱地和居民地三个典型地物的NDVI随时间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训练样区,采用监督分类技术方法开展福建沿海防护林信息的提取研究,同时参考2005年福建省CBERS-2遥感影像,修改明显错误的地方。研究结果表明:应用MODIS遥感数据,通过人机交互解译进行福建沿海防护林资源监测是切实可行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福建沿海防护林面积约为33.6万hm2。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福建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防护林主要树种木麻黄的老化及死亡,福建沿海防护林而积呈现明显缩减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福建沿海防护林建设十分必要。
  • 摘要:干旱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MODIS数据和气象资料,结合福建省的地形、气候和植被覆盖条件,分别反演出了2004年和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借助分裂窗法成功反演了两个时相的地表实际温度(Ts),并建立了基于植被供水指数算法(VSWI)的干早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对于植被覆盖率高的福建省.利处VSWI进行遥感干早监测是可行的,MODIS数据可以很好地满足大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福建省地表干早存在着较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东南沿海要比中两部严重,从两个时相的对比来看,干早有着加重的发展趋势,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引起干旱程度加剧的重要因素。
  • 摘要:潜在蒸散量和干湿指标的分析对于地表水资源的多少和农业干旱灾害的发生分析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福州市气象站基本气象资料,分析近34年来地表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80年代以米,福州市的地表潜在蒸散量一直呈现增火趋势;1991年为一个气候跃变点,在1991年以前基本以负距平为主,以后则以正距平为主。(2)本世纪初期,湿润指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这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增大造成的;年均湿润指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3)从湿润指数看,秋季最干燥,最容易发生旱灾;其次是夏季和冬季。应该注意近几年表现出来的干旱化趋势,提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必要的抗旱措施。
  •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省冬季气温、降水和日照等农业气象条件,得出2006-2007年福建省是一个暖冬年,有近一半的县市达到了异常偏高的标准,其他县市则是偏高;大部分县市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正常;日照时数则全部正常。本文还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对农业冬季作物生长、暴雨灾害、病虫害和冻害的影响及相关灾害防御对策。
  • 摘要:以最冷月平均气温、年≥10°C活动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3个要素为指标,建立指标要素值空间内插推算模式,形成3个要索100×100米分辨率的删格数据图层。对删格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结合因子权重分配,建立综合评估图层并确定综合评估分区指标。运用ArcView软件,按照综合评估分区指标,对综合评估图层进行空间分析,将福建省划分为南亚热带花卉生产区、中亚热带花卉生产区、中亚山地花卉生产区3个区。根据各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分别提出发展花卉生产的建议。
  • 摘要:分析柑桔类果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及冻害情况表明,三明市的降水、日照和积温、年(1月)平均气温等气候因素基本上能满足柑桔类果树生长的需要,制约三明市柑桔类果树种植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索是冬季的低温冻害,由此本文以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区划指标,建立柑桔类果树的气候区划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三维分布区划图,确定适宜种植密柚、甜橙、宽皮柑桔及金桔的气候区域,并提出若干防冻措施。
  • 摘要:土壤水在陆地水循环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水大尺度时空变化特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从华北地区35个台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华北地区近20年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0~50 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土壤变干最显著的两个中心区域分删为京津塘地区和山西西部,次显著中心为内蒙古东部:在0~50 cm深度范围内,从地表而开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储量的减少幅度逐渐增加;且季节特征明显,即春秋季减少幅度大于夏冬季。各分区土壤水储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就0~50 cm土壤水储量而言,各分区存在一个共同特点:1995~2002年均呈明显的波动下降变化趋势。土壤变干的趋势,对华北地区农业和生态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结合区域实际提出相应的水分管理与调配的措施。
  • 摘要:作物的生长与太阳辐射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变化影响着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量。本文以处于我国黄淮农田生态系统的腹地郑州为例,分析了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趋势拟合发现,太阳总辐射(TR)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1.6482J/m2,特别是近几年下降明显,并存在7年和16年的周期;敞射辐射(DF)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15.149J/m2,存在20年的周期;直接辐射(DR)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15.843 J/m2,无明显周期现象,小麦生长季期间太阳辐射在1980年后呈下降趋势。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化学模型(DNDC),对模型中有关参数进行修改后,模拟小麦生长季期间太阳辐射的变化对小麦的发育期、叶面积系数、产量等影响,结果发现大阳辐射与小麦叶面积系数(LAI)、籽粒产量(GRNWT)呈正棚关,与小麦发育天数(DP)相关不明显:太阳总辐射的变化,使小麦叶面积系数达最火值的时间滞后,冬前使小麦叶面积减小、冬季无明显影响,拔节至灌浆期使小麦叶而积系数下降:在小麦籽粒形成的前期,对籽粒形成无明显影响,在小麦灌浆期使籽粒增重变缓,灌浆末期籽粒增重加快。辐射的变化对小麦生育天数影响不大。
  • 摘要:本文选取小麦主产区的13个代表性站点,利用英国Hadley中心开发的区域气候模式RCM-PRECIS(网格分辨率50km、50km),与校正过的作物模型CERES-Wheat相链接,验证二者的嵌套模拟能力,探讨应用PRECIS产生的高分辨率气候情景进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与作物模型CERES-Wheat的嵌套模拟效果较好,在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时可以应用PRECIS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由于PRECIS存在系统误差,所以在使用 PRECIS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订正。
  • 摘要:利用京津冀冬麦区1971~2005年5月10日~6月10 日逐日降水、气温、湿度、风速及1981~2005年逐年小麦干粒重等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冬麦区35a来干热风时空分布、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还就京津冀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其分布具有一致性: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平均总站数和_甲均总日数均从70年代到90年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000年以后又开始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其年代际变化等也具有相同特征;重度干热风发生的总站数存在10a左右的周期;小麦千粒重与干热风出现日数具有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预报干热风出现日数来预报小麦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预报准确率。
  • 摘要:赤霉病是常见的小麦病害。而温湿度气象条件对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报时选取合适的温湿度指标是获得较高预报准确率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及实际的预报检验表明,在利用4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温湿条件米做为指标预报小麦赤霉病时,应以平均温度TP≥13°C,平度相对湿度UP≥83﹪连续三天的天数(始穗期至5月20日)为指标,这个指标的预测准确率比原来应用的平均温度≥15°C、相对湿度≥85﹪连续三天的天数的准确率要高。
  • 摘要:土壤风蚀是干早半干早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过程,半干早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受水分条件的限制不适宜种植乔木防风林,灌木生物篱足一种有效的风障形式,它能减轻风速,从而减轻风蚀。本文利用风杯传感器(AV-30WS)接数据采集器,对武川县种植将近20年的柠条生物篱带风速分布进行了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叫,在高度为0.8m的生物篱保护下,1.0m以下各高度的风速火约在距篱背风面2H(H为生物篱平均高度)处降到最低,降低幅度在篱高以下平均达剑60﹪.在篱高以上的距地面1.0m处风速降低幅度为13﹪。若两生物篱之间距离较火的话,同一高度上各点的风速沿风向有两次上升过程、两次降低过程。同时受生物篱的影响,距生物篱不同距离处各高度的风速廓线也不同,距篱较近处风速与高度不再成对数关系,而是趋向于成线性关系。
  • 摘要: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一条重要的生态防护带。研究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根据2006年7月实地考察和样方资料,选取内蒙中东部农牧交错带7个样地三个重复各1m2的样方进行生物多样特性研究。同时分析样地所处地区45年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少,温度有所上升。降水量有少量增加,但年均蒸散量增加更快,干燥程度增加。在7个样地中,优势种与建种群在地处巴林左旗的样地为冷蒿,巴林右旗为知母,锡林浩特为克氏针茅,正蓝旗为萎陵菜,阿巴嘎旗为双齿葱和羊革,苏尼特左旗为画眉草,双齿葱,四子王旗为针茅。牧草群体较高的是锡林浩特和阿巴嘎旗,较低的是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左旗;植物物种数和Margalef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是正蓝旗和巴林左旗。草地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与样地区域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温度星负相关;Margalef指数与气象因子和干燥度度相关性好。气候对植物群落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气候干燥度的增加,农牧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的趋势。气候变暖将对生物多样性及种群构成产生不利影响。
  • 摘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因子,采川专家分类器方法对北京市的京白梨种恤区进行了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平谷、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和房山的浅山区为京白梨的适宜种植区。与其他的区划方法相比,专家分类器方法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具有较突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它能充分地将专家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气候区划中,从而得到较客观和全面的区划结果。
  •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壤墒情预报思路,依据米来一段时间里的气象要素预报因子,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分别计算了预报时段里的地表径流、冠层截留量,应用Priestley—Taylor模型,在对模型参数的本地化订正基础之上计算农田潜在蒸散,并结合FAO推荐的双作物系数法来预测实际农田蒸散,再应川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对未来时段里的土壤水分变化状况进行动态预测。并引入RS和GSI空间技术,利用实时接受的MODIS卫星资料,提取预报时的北京地区植被类型、反照率、植被覆盖度作为栅格图层嵌入预报模型,利用空间插值技术获取土壤质地、作物系数、气象要素预报因子等重要预报模型参数,初步实现了北京地区空间范围内的250米分辨率的土壤墒情可视化预报。
  • 摘要:地表温度(LST)足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子,也是研究地表和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许多应用如干早、高温、林火、地质、水文、植被监测,全球环流和区域气候模型等都需要获得LST。本文综合分析了反演地表温度的各种方法,例如在利用热红外数据遥感地表温度中包括:利用红外辐射温度表探测地表温度的方法,星载传感器的红外通道反演LST的单窗、分裂窗等反演方法,组份温度的反演方法,在微波波段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评述。
  • 摘要:通过近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表明,库布齐沙漠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且其东部较为明显。近20年米,库布齐沙漠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主的稳定性沙生植被增加、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显著减少:但放牧等人为干扰也使部分草场退化而移增加;库布齐沙漠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年际间的气候波动而变化明显。气候暖湿化趋势虽然对库布齐沙漠东部生态恢复的贡献大于西部,也使得风沙防治工作相对减轻;但沙漠生态系统目前的状况可能还不足以应对米米气候变率增大带来的种种生态危害。基于此,就库布齐沙漠下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利用北京顺义郊区2007年夏季通量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夏季各能量分量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分配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北京顺义郊区的净辐射、潜热和感热通量的日平均值分别足111.3W/m2,65.7W/m2和22.9 w/m2;晴天状况下则分别是161.1W/m2,80.6 w/m2,36.7 W/m2。无论是晴天状况还是整个观测期间而言,在能量的分配过程中,潜热通量都占据了优势,波恩比值的日平均值分别是O.67和0.54。
  • 摘要:本文详细地说明特种气象观测数据采集处理业务自动化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结构:阐述了数据采集、传输、集成的软件流程;介绍了主要功能块的设计方法。
  • 摘要:气温日较差反映的是气温日变化振幅的大小,其变化随纬度、地表性质、季节、天气状况等而异。气温日较差对农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运用合肥等站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日较差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结粜表明:江淮地区各季、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并且气温日较差都足春秋季大于冬夏季,气温日较差的两次高峰值都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从季节来看,各季平均气温口较差变化总体趋势均呈“降-升-降-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口较差都呈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的趋势,此外.通过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机理及其对作物生育影响的分析,认为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可影响作物生育、有机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气温日较差大时,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有利于机物的光合作用,可制造和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而夜间气温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能量消耗较少,有利于糖分的贮存,作物的籽粒饱满,水果含糖量高,形成优质丰产。反之气温日较差小时,对备类作物的产量、品质不利。
  • 摘要:通过对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与历史对比分析,得出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规律:针对2003年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水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阐述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机理和对产量的影响。从农业气象角度提出了未来高温热害的防御措施。
  • 摘要:本文分析了1953—2006年宿州市逐年暴雨资料,以及1小时、6小时最火和日最大降水等气象记录资料,得出:(1)我市暴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以中部灵、蛹、萧三县区较多,年平均暴雨日数都在3个以上,而泗县、砀山不足2.8个,发生全市范围内的暴雨灾害较为少见;(2)时间分布主要在6—8月,其中以7月最为集中,平均占年暴雨日数的47﹪,几乎达到一半:(3)暴雨日数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多的是1996年,达到11场暴雨,最少的则不出现暴雨:(4)暴雨强度大,1小时最大达到100.4mm,6小时最大达到177.3mm,日最火达到221.6mm,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呈增多的趋势。根据我市实际状况,研究提出我市防洪减灾建议:实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推行城区暴雨的调蓄技术,加强暴雨监测预警告知体系建设,增姒全民防洪减灾参与意识等。
  • 摘要:冻害是淮北冬小麦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寒潮和春霜冻害是引起淮北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小麦冻害的发生,受土壤类型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很大,选择抗寒性强的优良品种,适期、适量播种,掌握好播种深度是防止小麦冻害的基础。冬小麦遭受冻害后,应抓好以促为主的田间管理,力争把冻害损火减至最低限度。
  • 摘要:应川气候观测、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宿州市粮食单产资源,研究分析了1953-2005a气候变化及其对宿州市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50多年间,特别是1980a以来宿州市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明显、年降水量的变异加大,早涝灾害多发和程度的加重,与当地粮食生产的振动具有一致性。同时,研究揭示当地积温和无霜期也较气候均值显著增加,呈现出明显正倾向性,其直接证据是当地冬小麦春季生育期的提前。
  • 摘要: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多时相、多光谱及纹理数据,结合安徽省GIS属性数据(2000年1:25万土地利用图),采用多时相分类和分层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土地覆盖进行分类(水田、早地、林地、水体、城市)。最后,使用安徽土地利用格点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采表明:应用MODIS数据可以实时有效的获取安徽省土地覆盖信息,同时对大面积土地覆盖分类具有很好的精度。
  • 摘要:利用濉溪县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观测的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分析表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基期土壤含水量、期间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多元直线相关关系,其中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主要取决于基期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土壤含水量减少量主要取决于蒸发量的多少和基期土壤含水量的高低。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5﹪之间,需降水或补充濉溉22.9~49.3mm的水量。降水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多元指数曲线关系,蒸发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曲线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退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程)过后,连续11.2~47.1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