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X市小学为例
【6h】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X市小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传统预设性教学的弊端

1.1.2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创造了生成空间

1.1.3 生命化教育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生成”的概念

1.4.2 “生成性教学”的概念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观察法

1.7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7.1 难点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人本主义理论

2.3 后现代主义理论

2.3.1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2.3.2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2.4 生成性思维方式

第三章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介绍

3.1.1 问卷调查对象

3.1.2 课堂观察对象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课堂观察设计

3.3 调查结果

3.3.1 生成性教学认识和态度调查

3.3.2 教学预设情况调查

3.3.3 生成性教学实施情况调查

3.3.4 教学评价实施方式的调查

第四章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4.1.1 意识淡薄,缺失生成

4.1.2 摒弃预设,随意生成

4.1.3 脱离生活经验,虚假生成

4.1.4 刚性实施,形式化生成

4.1.5 忽视意外,丢失生成性资源

4.1.6 偏重终结性评价,低效生成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4.2.2 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误解

4.2.3 教师教学机智的欠缺

4.2.4 传统评价机制的制约

第五章 优化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实施策略

5.1 加强教师专业自觉,提升生成性教学能力

5.1.1 激活教师精神活力

5.1.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5.2 弹性预设,拓展生成空间

5.2.1 弹性预设教学目标

5.2.2 预设合适教学情境

5.2.3 预设多种教学手段

5.3 发挥教师教学机智,捕捉“生成”契机

5.3.1 开放语文课堂教学

5.3.2 “语文课本”再现“生活”情景

5.3.3 重视教学意外

5.3.4 利用错误资源

5.4 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生成

5.4.1 由单一转向多元化评价

5.4.2 由结果转向过程性评价

5.4.3 由苛求转向赏识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余年,作为新课改重要理念的“生成性教学”,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了解和认知。生成性教学强调要走向真实、开放和动态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意识上接受和认可了生成性教学,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束缚,教师牢牢掌控课堂,教学设计力求精细,教学实施过程过于刚性,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有效的促进教学生成。因而,通过对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现状的研究,为生成性教学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师教学行为中提供现实依据,也为一线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提供借鉴。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基于传统预设性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创造了生成空间和生命化教育的需要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确定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生成性思维、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课程观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小学语文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与态度、教学预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为了更深入了解现状,本研究同时采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随堂观察。
  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生成性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转变教学行为,而且一些教师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生成性教学,但取得的效果并不乐观。目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六个方面:意识淡薄,缺失生成;摒弃预设,随意生成;脱离生活经验,虚假生成;刚性实施,形式化生成;忽视意外,丢失生成性资源;偏重终结性教学评价,低效生成。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误解、教师教学机智的欠缺、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等因素引起。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加强教师专业自觉,提升生成性教学能力;二要弹性预设,拓展生成空间;三要发挥教师教学机智,捕捉“生成”契机;四要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生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