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致良知到生态良知
【6h】

从致良知到生态良知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良知”与生态良知

1.1 儒家思想中“良知”概念的演变

1.1.1 王阳明之前的“良知”概念

1.1.2 王阳明对“良知”的理解

1.2 “生态良知”的概念

1.2.1 生态良知的社会起源

1.2.2 生态良知的意识起源

1.2.3 生态良知的内涵

1.3 儒家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良知的契合

1.3.1 本体论上的契合

1.3.2 实践论上的契合

第二章 生态问题何以产生,以何解决

2.1 生态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思路

2.1.1 生态问题的成因

2.1.2 生态问题的解决思路

2.2 王阳明的“生态良知”之思

2.2.1 “万物一体”观和“一气通流’’

2.2.2 生态“良知”观

2.2.3 “生态人”的实践

2.3 “生态良知”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章 由“致良知”到实现“生态良知’’

3.1 “致良知”的内涵

3.1.1 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

3.1.2 王阳明“致良知”中的“知行合一”

3.2 “生态良知”的实践路径

3.2.1 知天理

3.2.2 行有度

3.3 生态良知实现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着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过去的极端行为;另一方面是人类在意识根源上缺乏对生态问题深刻的认识。西方学者从“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对该问题做了一系列的剖析和解释,但其论证都难免偏颇,而“生态良知”这一关于生态伦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新学说很好的将前两种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有效地融合发挥,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找到了新的思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有着十分丰富的体现,特别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更是将“良知”概念外延发挥至极:他以“良知”为“天理”,以“良知”为万物构成的根源和实现沟通的根本;同时对人的善之本性进行价值定位,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有了认识基础和实现可能。在情感意识上,阳明以“知天理”的道德指导帮助人们确立“修仁德、合动静、统身心”的生态思维;在实践路径上,阳明以“行有度”为准则约束人们取用自然时应遵循“有爱、有序、有节、有养”的原则,用“知行合一”的手段途径去促进“生态良知”在现代人心中的复归,帮助人们从心理上和行动上符合生态良知的标准,从而使环境问真正得到解决,最终建成“物我合一”的生态文明型社会。
  可以说,“生态良知”是生态文明全球化时代的“大良知”和“新良知”,在此背景下,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引导来解析生态良知和致良知的内涵,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好的接受和力行这一观念,而且可以为当下中国环境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