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
【6h】

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农民培训文献的综述

1.3 新型农民培训的理论依据及其内涵

1.3.1 新型农民培训的理论依据

1.3.2 新型农民的内涵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及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2.1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2.1.1 农民受教育情况

2.1.2 农民思想和市场经济意识状况

2.1.3 农民技能素质状况

2.1.4 农民健康素质与医疗社会保障状况

2.2 农民现状与产业化对农民需求差异分析

2.2.1 思想意识不够开放,尚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2.2 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偏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2.2.3 文化素质低,新信息、新技术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2.2.4 农业生产人员和农村留守人员的技能素质及健康素质偏低

2.3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2.3.1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

2.3.2我校新型农民培训的一点尝试

2.4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教育培训目标不明确

2.4.2教育培训的管理体系不明晰

2.4.3教育培训的政策机制不到位

2.4.4 教育培训任务艰巨,留守人员培训难度大

2.4.5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散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借鉴

3.1 部分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

3.1.1 美国农民教育情况

3.1.2 英国农民教育情况

3.1.3 法国农民教育情况

3.1.4 德国农民教育情况

3.1.5 日本和韩国农民教育情况

3.2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

3.2.1 可靠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3.2.2 稳定的教育经费支持

3.2.3 农民培训有计划有组织

3.2.4 农民培训强力支持农业发展

3.2.5 农业院校是培训基地

3.2.6 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培训

第四章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方案设计及相关建议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的新要求

4.2 教育培训方案的设计依据

4.3 教育培训方案的内容设计

4.3.1 教育培训目标

4.3.2 教育培训分类

4.3.3 教育培训模式

4.3.4 主要教育培训内容

4.3.5 主要技能训练内容

4.3.6 考试考核,采用学分法、核计法

4.3.7 教育培训时间分配及内容设计。

4.4 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4.1 坚持立足现实,长远发展的原则

4.4.2 坚持重点培养,分步推进的原则

4.4.3 坚持灵活多样,重在质量的原则

4.4.4 坚持因才施教的原则,因地施教的原则

4.5 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建议

4.5.1 整合资源, 建立教育监督体系

4.5.2 建立健全培训法规

4.5.3 健全农民培训网络教育

4.5.4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4.5.5 搞好农民转移培训

4.5.6 搞好后备农民培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把素质相对落后的农民快速高效的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好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快速发展,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从理论上阐明了农民培训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农民培训投入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最佳效益投入。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重视农民培训工作,美、德、英、法、日、韩的农民培训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我国现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经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从业人员比例也较低,现行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管理、培训经费来源和使用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农业一体化经营对农民素质提升的需要,因而要完善新型农民培训计划顶层设计,健全新型农民培训法规,出台新型农民培训标准,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整合新型农民培训的资源,制定快捷高效的新型农民培训方案,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的监管,提高新型农民培训效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