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妇科老年患者腹腔镜截石位体位改进及效果观察
【6h】

妇科老年患者腹腔镜截石位体位改进及效果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

1.3 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分组方法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指标及测量方法

2.6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眼压值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情况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体位舒适度的比较

3.7 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的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4.2 两种体位安置方法对患者术中眼压的影响

4.3 两种体位安置方法对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4.4 两种体位安置方法对患者术后肩痛的影响

4.5 两种体位安置方法对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的影响

4.6 两种体位安置方法的体位舒适度分析

4.7 医生、护士对观察组体位安置方法的评价

4.8 研究的局限性

4.9 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和CO2气腹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体位的改进,探寻在充分暴露术野的情况下既能减轻老年患者体位相关并发症、又能提高其舒适度的手术体位。
  方法:
  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低足高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头低足高截石位。于麻醉诱导后(T1)、麻醉完成后平卧截石位(T2)、气腹并头低足高后5min(T3)、气腹并头低足高后30min(T4)及之后每30min(T5-T11)、气腹解除后恢复平卧位5min(T12)、麻醉结束恢复清醒前(T13)测量患者的眼压值;于手术全麻前摆好平卧截石体位后由患者填写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调查患者手术体位舒适度;并于术后24h、48h和72h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记录肩部疼痛情况和下肢疼痛麻木情况;术后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进行非结构式访谈,以了解其对改进后体位安置方法的评价。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一般资料中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2检验;两组患者术后肩痛发生率,下肢疼痛麻木发生率采用?2检验;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眼压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多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眼压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肩痛、下肢疼痛程度和手术体位舒适度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七步分析法。
  结果:
  1.两组患者平均年龄、BMI指数、术前眼压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相关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值的比较,在麻醉诱导后(T1)、麻醉完成后平卧截石位(T2)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气腹并头低足高后5min(T3)-气腹解除后恢复平卧位5min(T12)之间的每个测量时间点两组患者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2阶段两组患者的眼压值均始降低,观察组平均眼压为(19.60±0.82)mmHg,降至正常水平,而此时对照组平均眼压值为(24.40±0.98)mmHg,虽有降低但仍高出正常眼压范围(正常眼压范围10-21mmHg);在麻醉结束恢复清醒前(T13)阶段两组患者眼压值均降到正常水平。
  3.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在气腹并头低足高后5min(T3),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81.35±8.81)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85.17±8.08)mm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1,P<0.05);气腹并头低足高后30min(T4),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84.84±10.65)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的(89.02±9.08)mm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5,P<0.05);除去T3、T4时间点,T1、T2时间点以及T4之后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发生率分是对照组为12/50(24%)、观察组为4/50(8%),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62,P<0.05);两组发生疼痛患者的 VAS疼痛评分,对照组患者为(3.20±0.82)分,观察组患者为(2.15±0.51)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
  5.两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分别是对照组为18/50(36%)、观察组为6/50(12%),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95,P<0.05);两组患者发生术后肩痛的 VAS疼痛评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4.20±1.25)分,观察组平均得分为(1.78±0.51)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1,P<0.05)。
  6.两组患者体位舒适度得分比较,对照组患者平均得分为(67.81±4.12)分,观察组患者平均得分为(3.18±4.38)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422,P<0.05)。其中在生理、心理、环境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非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对观察组体位安置方法评价较好,观察组的体位安置方法手术野暴露良好,不会影响手术医生的操作,不会阻碍患者的呼吸。
  结论:
  1.相比传统的头低足高截石位,改进头低足高截石位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术中眼压值的升高,有利于老年患者手术安全。
  2改进头低足高截石位患者的体位舒适度较高,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肩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