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府反腐倡廉信息传播创新研究——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为例
【6h】

政府反腐倡廉信息传播创新研究——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 中纪委网站及APP客户端研究

二 反腐倡廉信息传播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反腐传播与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架构

第一节 反腐倡廉与网络传播新态势

一 网络时代的传播变革

二 网络反腐成舆论聚集点

第二节 我国反腐倡廉网络传播状况

一 政府反腐网站的多元一体化发展

二 新媒体元素对政府反腐网站深度融入

第三节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建构

一 网站的发展与转型

二 网站传播力和影响力凸显

第二章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信息传播框架分析

第一节 网站反腐信息传播框架研究设计

一 框架理论与研究设置

二 研究样本选取

三 研究类目构建

第二节 数量统计与分析

一 整体分析

二 主题框架分析

三 稿件体裁分析

四 报道倾向性分析

第三节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信息传播特点

一 网站反腐信息传播特点

二 网站反腐报道框架特征

第三章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议程设置创新

第一节 网站议程设置的新媒体思维

一 把握传播第一落点——引领媒体

二 加强公众参与互动——引导舆论

第二节 网站议程设置的内容创新

一 增强新闻性活化信息传播

二 视角立体化活化话语传播

三 明确导向与隐形导向相互通融

第三节 网站议程设置的手段创新

一 简约传播和多样化传播

二 两微一端的拓展延伸

结语

一 影响力逐步扩大 向“两微一端”发展

二 现场即视感增强 向“动态化”发展

三 传播文体活化,接入新媒体话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反腐风暴”的持续深入,政府反腐倡廉传播工作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快速生长和海量扩张的新媒体场域中,政府反腐倡廉传播一改“沉默的螺旋”中不可自拔的颓势,成为新媒体反腐倡廉舆论场中的领唱者,显示了强大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其中,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创新传播具有标本性意义,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现象”。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于2013年9月成立,之后就迅速显示了其强大的传播能量,这固然与中共中央反腐工程的强大威力有关,但是以该网站为代表的反腐倡廉信息传播创新,在其中的作为更具有决定性的杠杆价值。这首先得益于该网站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媒体传播规律、舆论引导规律的有效探索,网站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对各类反腐信息的需求,也顺应了公众希望参与到反腐工作中行使自己监督权的热情,更显示了科学的议程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015年,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以下简称网站)APP上线与网站配套运行,其反腐倡廉信息传播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需求。在信息过剩,公众注意力短缺、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价值日渐流失和式微的情境下,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表现可圈可点。应该说,这是政府科学传播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也是传统媒体发展可供借鉴的样本。在此之前,政府反腐倡廉信息传播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要么是“沙漠中的布道者”的一种无人问津的尴尬,要么是丧失了“话语权”的落寞。其程式往往是:公众发现曝光,新媒体爆炒,传统媒体介入调查,网上的舆论一边倒,要求政府出面说明情况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的情形之下,有关部门才会对此事件展开调查、公布结果、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理。这是一种非常态化的腐败案件处理方式,整个过程中政府失去了话语权,引导媒体掌控舆论就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信息传播创新,不仅仅是中纪委整合各部门,成立官方网站的问题,而是政府反腐倡廉信息传播理念、思路的一种转变。现在,政府反腐倡廉信息传播呈现出了这样的特色:重大反腐倡廉事件,往往是该网站率先传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跟进,形成强大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尤其可贵的是,这一转变,并不是靠强制和信息封锁,而是在公众积极参与支持,热情点赞的情境下实现的。尤其是网站及时快速的信息公开,成为其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环。这一转变看似平易,实则是政府反腐倡廉信息传播的方式的重大转变,虽然这一转变能够走多远还值得观察。本文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网站建构历程的梳理;以该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中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加强政府信息传播创新为主线,分析其创新的基本路径和特点。论文首先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对该网站反腐倡廉信息传播的内容进行实证分析,从文本上解读其传播框架的多元建构,进而揭示其议程设置在内容、形式、运营和传播模式上的创新特色。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站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以后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