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
【6h】

应用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检查仪器和药品

1.3 术前检查步骤、方法

1.4 方法

1.5 术后处理及术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残留屈光度

2.2 术前与术后 3个月总角膜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比较

2.3 术后角膜像差改变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角膜屈光手术与角膜像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准分子激光仪器的改进和手术方式的完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以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广泛接受。然而,除了裸眼视力的改善之外,人们在进一步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可是由于手术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眼的高阶像差,使得视网膜成像降低,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夜间视力下降、光晕、眩光及实物模糊等视觉质量下降的症状。传统的角膜屈光手术只能矫正人眼的低阶像差,无法矫正人眼高阶像差,还会增加新的像差。为了改善患者的这些不适症状,出现了针对不同个体的角膜屈光手术,即个体化切削手术。它包括消像差程序个体化切削、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及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等,这些个体化切削模式均是为了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产生。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以消像差程序为基础,目标是在矫正患者的低阶像差(球镜和柱镜度数)的同时,不额外引入新的高阶像差,保持角膜原本的非球面性,从而术后视力恢复更快。目前国内对此个体化切削模式对术后高阶像差影响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就通过应用消像差切削程序对术前、术后角膜像差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效果以及术后各高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准分子激光室接受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Aberration-free 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76眼(76例)。76例患者全部选右眼为例数作为研究对象,男44眼(44例)、女32眼(32例)。年龄18~38岁,平均(22.80±4.50)岁。患者术前进行电脑验光、主觉验光、综合验光、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眼压、Optikon2000角膜波阵面像差分析仪检查。术中均采用鹰视(Wavelight)FS200飞秒激光仪辅助制作角膜瓣,阿玛仕(Amaris)500S准分子激光机中消像差切削模式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月应用Optikon2000角膜波阵面像差分析仪检查并记录角膜像差值,其中包括彗差(Coma)、球差(Spab)和总高阶像差的总均方根值。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取0.05,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标准。
  结果:
  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残留屈光度
  术后3个月76只眼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术后裸眼视力均≥0.8,其中11只眼(14.47%)的裸眼视力在1.0以下,33只眼(43.42%)的裸眼视力≥1.0但不到1.2,32只眼(42.11%)的裸眼视力达1.2或以上。
  术后3个月76只眼残留屈光度全部在±1.00D内,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14±0.56)D,其中63只眼(83.30%)的残留屈光度在±0.50D内。
  2.术前与术后3个月总角膜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的比较
  76只眼术后3个月的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与术前比较,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116±0.053)μm、(0.050±0.025)μm、(0.165±0.058)μm;术后3个月平均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161±0.097)μm、(0.075±0.039)μm、(0.238±0.182)μm。术后3个月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080;t=1.999,P=0.053;t=1.435, P=0.075)。
  其中26只眼(34.21%)的术后彗差减小,50只眼(65.79%)的术后彗差增大;21只眼(27.63%)术后球差减小,55只眼(72.37%)术后球差增大;24只眼(31.58%)术后总高阶像差减小,52只眼(68.42%)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大。
  3.角膜像差改变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关系
  ⑴按术前球镜度数分组,比较术前与术后角膜像差:
  中低度近视组(<-6.00D):术前与术后3个月彗差(0.110±0.046,0.133±0.079)μm、球差(0.047±0.059,0.059±0.037)μm和总高阶像差(0.161±0.047,0.211±0.156)μm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P=0.120;t=1.774,P=0.080;t=2.053, P=0.052)。
  高度近视组(≥-6.00D):术前与术后3个月彗差(0.122±0.060,0.188±0.105)μm、球差(0.053±0.025,0.090±0.035)μm和总高阶像差(0.169±0.067,0.265±0.201)μm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8, P=0.005;t=5.372, P=0.0001;t=2.829,P=0.005)。
  ⑵中低度近视各种角膜像差变化情况:
  像差变化量由术前像差均方根值减去术后像差均方根值得到。
  中低度近视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23±0.091)μm、(0.011±0.042)μm、(0.050±0.157)μm。
  术后3个月彗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5只眼(40.54%),平均减小0.56倍,彗差增大的有22只眼(59.46%),平均增大0.74倍。
  术后3个月球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5只眼(40.54%),平均减小0.44倍,球差增大的有22只眼(59.46%)平均增大0.69倍。
  术后3个月总高阶像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4只眼(37.84%),平均减小0.30倍,总高阶像差增大的有23只眼(62.16%),平均增大0.68倍。
  ⑶高度近视各种角膜像差变化情况:
  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66±0.119)μm、(0.037±0.041)μm、(0.096±0.207)μm。
  术后3个月彗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1只眼(28.21%),平均减小0.52倍,彗差增大的有28只眼(71.79%),平均增大0.92倍。
  术后3个月球差较术前减小的有6只眼(15.38%),平均减小0.42倍,球差增大的有33只眼(84.62%),平均增大0.89倍。
  术后3个月总高阶像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0只眼(25.64%),平均减小0.22倍,总高阶像差增大的有29只眼(74.36%),平均增大0.84倍。
  结论:
  应用消像差程序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可以有效减少高阶像差的增加,特别是对中低度近视效果更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