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局部低温对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6h】

局部低温对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学习和工作经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下肢的动脉阻塞性疾病伴随着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长也与日剧增。Fogarty导管的临床推广及球囊扩张导管等介入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可使血流灌注快速、安全恢复,极大的推动了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虽然快速恢复缺血器官的血流灌注是首要的,但它却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从而加剧局部损伤并能引起全身并发症,使病人临床预后转差。如何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是目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伴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与骨骼肌的损伤密切相关。局部的低温对减少自由基的释放、降低炎症细胞的浸润、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国外已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并已经应用在脑梗死的治疗,通过抑制脑部水肿、改善神经元的缺失、抑制迟发的神经元死亡,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实验通过建立兔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局部低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防治途径。
   方法:取成年兔36只,雌雄不限,体重2-2.5kg,随机分成A、B、C、D、E、F组6组,每组6只。实验动物于手术前12小时禁食水,术前耳缘静脉推注3%水合氯醛5ml/kg麻醉,麻醉成功后将动物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沿股神经血管走行方向纵行切开皮肤长约6cm,逐层分离显露股神经血管束,游离股神经及动静脉约5cm。利用无创血管夹夹闭股动脉,自制止血带置于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下方阻断侧枝循环,并保持股静脉回流通畅,建立模型。A组为空白组,B组为IRI组,C组为再灌注后局部温度为10℃组,D组为再灌注后局部温度为15℃组,E组为再灌注后局温度控制为20℃组,F组为再灌注后局部温度控制为25℃组。血流阻断时间为4小时。上述B、C、D、E、F组再灌注后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给予右心房穿刺取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活性。于4小时取缺血再灌注后肢的胫肌组织约0.6g,其中0.3g左右修剪后放于事先注满福尔马林溶液试管,等待HE染色,观察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其余肌肉组织用于检测肌肉湿干比(W/D)。
   结果:
   1、再灌注后血清中LDH、CK、SOD、MDA水平的比较
   再灌注4小时后血清中LDH、CK、MDA水平经统计比较,A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C组、D组和E组与B组比较水平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F组各时间点与B组比较水平上升(P<0.05)。SOD水平经统计学比较A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B组各时间点水平较其它实验组均低,在4小时时达到最低值为219.27±24.91,C组、D组、E组和F组与B组比较各时间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
   2、肌肉干湿比的比较
   再灌注后4h后,与A组相比各实验组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P<0.01)。C组再灌注4h后肌肉湿干比为4.78±0.87,较其它各实验组均低,肌肉水肿程度最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组再灌注4h后肌肉湿干比为6.07±0.63,较其它各实验组均高,肌肉水肿程度最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1)。
   结论:局部低温对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局部温度为10℃左右时保护作用最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