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6h】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

1.3.3 论文结构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县域新型工业化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2.1.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2 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县域的基本特征

2.2.2 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2.3 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类型

2.3 新型工业化与县域发展的关系

2.3.1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2.3.2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农业增长瓶颈突破的重要手段

2.3.3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3.4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2.3.5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四化”的落脚点

2.4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2.4.1 二元经济增长理论

2.4.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4.3 新制度经济学

2.4.4 科学发展观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

3.1.1 美国农村工业化模式

3.1.2 日本农村工业化模式

3.1.3 韩国农村工业化模式

3.1.4 印度农村工业化模式

3.1.5 国外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评述

3.2 国内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

3.2.1 苏南模式的新型工业化

3.2.2 珠江三角洲模式的新型工业化

3.2.3 温州模式的新型工业化

3.2.4 国内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评述

3.3 对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

4.1.2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

4.2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4.2.1 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协同发展理念

4.2.2 县域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原理

4.2.3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4.3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与协同机制

4.3.1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4.3.2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协同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状况及综合评价

5.1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5.1.1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整体状况

5.1.2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具体现状

5.2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5.2.1 县域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县域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县域新型工业化指标权重的测定

5.2.4 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综合水平评价方法

5.2.5 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划分标准

5.3 黑龙江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综合评价

5.3.1 基于极值法标准化数据的综合评价

5.3.2 基于目标值标准化数据的综合评价

5.3.3 两种标准化方法的对比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困境、障碍与思路

6.1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共性问题

6.1.1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困境

6.1.2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

6.2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障碍

6.2.1 资源性障碍因素

6.2.2 制度性障碍因素

6.3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6.3.1 第一类县域发展思路:挖掘优势,明确思路

6.3.2 第二类县域发展思路:扬长补短,平衡发展

6.3.3 第三类县域发展思路:优势升级,突破发展

6.3.4 第四类县域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实现跨越

6.3.5 第五类县域发展思路:持续发展,模范带头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7.1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战略

7.1.1 信息化带动战略

7.1.2 阶段性引导战略

7.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7.2 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7.2.1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宏观路径

7.2.2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观路径

7.2.3 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微观路径

7.3 本章小结

8 保障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8.1 县域金融服务的支撑体系

8.1.1 市场化投融资体系

8.1.2 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8.1.3 投融资环境改良体系

8.2 县域人才培育的支撑体系

8.2.1 产业人才需求体系

8.2.2 人才孵化成长体系

8.2.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8.2.4 人才驻留与引进体系

8.3 县域科技服务的支撑体系

8.3.1 县域特色科技服务体系

8.3.2 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8.3.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8.4 县域中介组织的支撑体系

8.4.1 中介组织环境优化体系

8.4.2 中介组织职能划分体系

8.4.3 中介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8.5 县域生态安全的支撑体系

8.5.1 生态安全意识培育体系

8.5.2 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体系

8.5.3 生态安全利益保障体系

8.5.4 生态安全预警及防御体系

8.6 县域制度保障的支撑体系

8.6.1 制度创新供给体系

8.6.2 “三位一体化”制度战略体系

8.7 本章小结

9 推进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9.1 宏观制度层面的对策建议

9.1.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9.1.2 加快信息化发展

9.1.3 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9.1.4 重视开放发展与招商引资

9.1.5 制定县域工业发展规划

9.1.6 完善县域市场体系

9.2 中观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9.2.2 发展低碳与生态工业产业

9.2.3 构建和发展县域支柱产业

9.2.4 构建特色工业产业集群

9.2.5 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

9.3 微观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9.3.1 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9.3.2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9.3.3 培育特色的工业企业

9.3.4 创建“两型”企业

9.3.5 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

9.3.6 加快人才培育建设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声明

展开▼

摘要

区别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不单追求工业增加值,更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几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成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一直以来,工业化都被作为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由贫穷走向繁荣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已成为现阶段发展的总基调,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要求不单要稳住经济运行,更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与转型。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思路,这不单强调了工业化的作用,更注重四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仍是四化的核心环节,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基础。这也为黑龙江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出了发展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上联宏观经济,下联微观经济,也是中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范畴。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黑龙江省县域层面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对于推进和壮大黑龙江省县域工业经济乃至全省工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现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梳理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机理和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县域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找出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县域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以及支撑体系,最后针对评价结果与问题障碍,提出提升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于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与现实参照系,明确了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基于县域新型工业化内涵,提出了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即保持县域工业经济的健康增长、提高县域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资源保护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发展目标、通过科技创新使县域工业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同时提出了追求利益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县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协调城市工业和县域工业的发展三大重点;从协调视角阐述了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内在机理,即协调城市工业和县域工业的发展、追求县域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工业化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从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其次,基于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实际,结合县域新型工业化内在机理,从工业化进程、经济效益、能耗环境、科技与信息、人力资本和农业现代化六个方面构建了县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确定基准层和指标层权重,并基于极值标准化和目标值标准化两种方式处理数据,综合分析黑龙江省65个县域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结合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现阶段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普遍困境与共性问题,并将阻碍县域新型工业化提升的障碍总结为资源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并提出处于五个不同阶段县域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再次,基于信息化带动战略、阶段性引导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大基本战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探讨了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其中,宏观路径选择了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四化”协同机制、改革政府机构体制和优化社会服务环境四个方面;中观路径选择了选择主导工业、构建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链、发展信息化和高技术产业四个方面;微观路径选择了完善劳动力培训、加快资本要素流动、升级完善技术与制度和发挥企业集群效应四个方面。并从金融服务体系、人才培育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中介组织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县域制度体系等六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保障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顺利发展的支撑体系。
  最后,针对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考虑到县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宏观制度、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十七项对策建议,即完善县域市场体系、构建“两型”工业体系、发展低碳与生态工业产业、构建和发展县域支柱产业、构建特色工业产业集群、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特色的工业企业、创建“两型”企业、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加快人才培育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