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嗜热链球菌菌株的胞外多糖合成能力及eps基因簇分析
【6h】

不同嗜热链球菌菌株的胞外多糖合成能力及eps基因簇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22株嗜热链球菌的EPS提取及菌株CS6产EPS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胞外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3.2 单因素试验优化结果

3.3 Plackett-Burman(PB)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结果与响应面分析

3.5 S. thermophilus CS6产EPS的补充碳源和氮源的优化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22株嗜热链球菌的eps基因簇序列测定

4.1 现已公布eps基因簇的分析与引物设计

4.2 eps基因簇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hermophilus)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经济价值的同型发酵乳酸菌之一,广泛用于乳制品的生产。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由于其具有改善乳制品的品质,并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抑菌等生物活性,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首先采用苯酚硫酸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对从本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的22株S.thermophilus CS1~CS22产EPS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不同菌株所产EPS含量的差异,从中筛选确定高产EPS的优良菌株CS5、CS6、CS9和CS18。本研究以产EPS含量较高的S.thermophilus CS6为研究对象,对该菌EPS合成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传代次数、接种量、发酵温度、后熟时间和碳源(乳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影响因素的范围。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来筛选单因素中关键因素;利用响应面的中心复合实验CCD法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如下:接种量4.34%,发酵温度44℃,脱脂乳含量10%,后熟时间24h,后熟温度4℃,传代次数3代,乳糖含量为1.7%,并进行验证,得到EPS粗提取物的含量为343.75mg/L,与预测值接近,且比优化前提高了11.64%。
  本研究通过对S.thermophilus CS6进行补充碳源(麦芽糖、甘露糖、甘露醇、木糖和核糖)和氮源(蛋白胨、大豆蛋白胨、胰蛋白胨、牛肉膏和乳清浓缩蛋白)优化实验,同时对最大影响EPS产量的碳源(麦芽糖)和氮源(大豆蛋白胨)进行梯度实验设计,得到它们的最佳浓度范围,为碳源和氮源的进一步优化做准备,最终为后续即将完成eps基因簇序列分析的全部22株S.thermophilus产EPS的培养条件优化奠定基础。
  本研究对22株S.thermophilus eps基因簇的测定:首先对已公布的eps基因簇进行分析、归类,并根据其5’端deoD和3’端orf14.9之间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共计8对);分别以22株S.thermophilus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eps基因簇,对PCR产物鉴定、纯化及测序,序列进行拼接,获得完整的eps基因簇序列。本研究最终得到3株S.thermophilus(CS2、CS6和CS10)完整的eps基因簇序列信息,以及其它菌株大部分eps基因簇片段的序列信息。序列分析发现,菌株 CS2、CS6和CS10均与S.thermophilus ASCC1275菌株(ID:CP006819.1)的eps基因簇具有高度同源性,含有额外的与EPS长度相关的eps2C和eps2D基因,推测有利于EPS的合成;同时含有丰富的糖基转移酶基因,负责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UDP-N-乙酰葡萄糖胺和UDP-呋喃半乳糖的转运,有利于形成独特单体组成的EPS。以上研究,为进一步研究eps基因簇在菌株产EPS差异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