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喷射沉积气体流场与雾化机制研究
【6h】

喷射沉积气体流场与雾化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喷射沉积气体流场与雾化机制研究

STUDY ON THEGAS FLOW FIELD IN SPRAY DEPOSITION ANDTHE BREAKUP MECHANISM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Contents

第1章 绪 论

1.1 引言

1.2 雾化器流场研究进展

1.2.1 雾化器及其结构的发展

1.2.2 雾化器气体流场分析

1.3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及实验测试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2.1 湍流数学模型

2.2.2 两相流模型

2.3 实验测试

第3章 紧配合式雾化器流场气体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导液管保护套对流场的影响

3.3 喷嘴出口交角对气体流场的影响

3.4 微小气体扰动对流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层雾化器流场气体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上层与下层雾化器的选择及匹配

4.3 双级摆动式雾化器气体动力学分析

4.3.1 平衡状态下的下雾化器气体射流分析

4.3.2 非平衡状态下的下雾化器气体射流分析

4.3.3 双级雾化器压力场分布

4.4 双层雾化器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体雾化与液滴变形破碎

5.1 引言

5.2 液柱变形与初级破碎

5.2.1 液柱变形过程

5.2.2 波动破碎过程分析

5.2.3 膜状破碎过程分析

5.3 液滴的变形与二次破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雾化液滴的运动及冷却

6.1 引言

6.2 液滴在流场内的运动

6.2.1 气液系统分析

6.2.2 液滴在气体流场中的两相流动分析

6.3 微小液滴的冷却

6.4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致 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雾化器的结构对射流流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雾化器设计也是喷射成形及液体雾化领域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单级和双级雾化器流场及流场中液体的波动与破碎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以期为实现对单相及两相流场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Fluent提供的k-ε湍流模型和RSM湍流模型对四个不同出气口交角的单级紧配合式雾化器气体流场分析,结果表明雾化器在10atm的工作压力下随着出气口交角从5°增大到65°,k-ε湍流模型计算出的主射流区间散射角为15.0°到17.4°,而 RSM湍流模型给出的主射流阶段张角为17.2°到19.0°,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相近。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气体流速对比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其中 RSM模型相对精确。喷嘴出气口喷出的气体经导液管保护套反射后会在导液管前方形成一个气体流速的环峰。两种模型给出的结果均显示:随着出气口交角的增大,环形速度峰转变为一个速度单峰的合并位置会逐渐远离导液管,并在导液管前方形成一个涡流区域,且该区域中心气体反向流向导液管。同时,在该区域内沿轴线相对流动的气流交汇处会出现气流速度接近于零的“驻点”。同时,改变雾化器出气口交角会对涡流区域的位置产生微弱的影响。流场动态分析表明:对于不同工作压力下处于稳定状态的气体流场,增加气体压力时不改变气体流场结构,涡流区域的范围与位置也不发生变化,气压的增加仅促使气体流速的增加;从中心入口引入微弱的气体扰动将会在整个流场中产生周期性的气体射流波动。
  对于双级雾化器,通过模拟与实验确定了上下雾化器的装配关系:上、下雾化器之间的装配距离不大于15mm,下雾化器中心孔径为65mm。上、下雾化器同时工作时,上雾化器喷出的气流可以有效地抑制上下雾化器之间的涡流区。当下雾化器处于摆动极限位置时,可以有效地促使射流角度发生偏转:上、下雾化器工作压力均为10atm且下雾化器摆动5°时,射流主段的偏转角约为5°;只有下雾化器工作压力为10atm且其摆动角度为5°时,射流主段的偏转角约为6°。
  对雾化过程的研究发现:在一次雾化过程中液柱的Weber数在130.1~160.9范围内时为波动破碎向膜状破碎的转变区间。“波动破碎”源于Kelvin-Helmholtz不稳定影响,气液界面的波动导致大液滴的脱落和液柱的破碎。初级雾化中的“膜状破碎”受到涡流区域的气体静压力与动压力的共同作用并使液柱变形为液膜继而破碎成小液滴。对破碎粉末观察表明空心粉末的形成是液膜破碎震动和自身表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中还对不同直径的入射液滴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入射液滴会受到导液管前方涡流区域的作用,当液滴入射速度为50m/s时,直径大于35μm的液滴会顺利穿越导液管前方的涡流区域,其运动受涡流区的影响较小。直径相同的液滴,入射速度越大则越容易穿越涡流区域。文中计算了50μm、100μm和150μm的液滴在相对气体流速为100m/s与200m/s的流场中液滴内部的温度场分布,在给定条件下液滴的冷却速度范围集中在104~105数量级。三个直径的液滴在100m/s的相对气体流速中,当温度降到液相线以下时,液滴内部温度场内温度波动不超过2℃,而在200m/s的相对气流中降到液相线以下时温度场内温度波动不超过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