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与时间对峙,于想象中还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作品中的怀旧意识研究
【6h】

与时间对峙,于想象中还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作品中的怀旧意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脉络

注释:

第二章 中国怀旧电影产生的缘起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催化作用

二、全球化语境的文化影响

注释:

第三章 创作主体 “怀旧”意识的原型分析

一、怀旧电影的创作心理基础

二、怀旧电影创作的原型分析

三、怀旧意象的审美转化

注释:

第四章 中国怀旧电影文化品质思考

一、文化价值取向的反思

二、视觉时代的怀旧电影消费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声明

后记

展开▼

摘要

“怀旧”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经久不衰的叙事话语和美学传统。怀旧,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审美体验,总是指向是人类与过去的美好联系。“怀旧”多发于社会转折时期,其概念产生于19世纪晚期期,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时期的起点,受社会转型期的催化和全球化语境的影响怀旧文化日益兴盛。而怀旧电影作为怀旧文化的主要精神体现,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掀起了电影怀旧的新浪潮。
  本文旨在以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和香港为对象,针对电影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怀旧意识进行深入研究。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审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和香港电影“怀旧”意识、把握从中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观念以及它所形成的“怀旧之美”极其风格。由此,本文的重点在于从艺术心理学入手,以心理学美学的观点为参照,以现象学美学理论为框架来透视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怀旧”现象。揭示“怀旧意识”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发生的内在情感机制、心理基础,以及这种现象带来的“怀旧”审美特征极其文化意蕴。从中国怀旧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着重探讨作为怀旧主体的导演的创作初衷,系统分析怀旧电影的“三原型”以及怀旧叙事主题的审美蕴涵,进而对怀旧电影的文化品质价值取向和怀旧消费进行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