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对比性研究
【6h】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对比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健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和参苓益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兼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证型,改善相同症状的特色及优势。
   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中心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合格受试者,共44例.其中已确诊为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患者22例,为Ⅰ治疗组;已确诊为肝胆湿热兼肝郁脾虚型22例,为Ⅱ治疗组。均采用中成药颗粒剂中医辨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胁痛、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烦闷)、肝功能、B超等变化情况,来评价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善临床症状、降酶的效果。
   结果:
   1.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胁痛、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烦闷,)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上两组症状具有可比性。其中胁痛、乏力、纳差、腹胀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都能显著性改善(P<0.01),两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也能显著改善(P<0.01)。便溏与烦闷两组治疗前后有改善(P<0.05),治疗后,便溏第3月时Ⅰ治疗组比Ⅱ治疗组有改善(P<0.05),烦闷第1月时Ⅱ治疗组比Ⅰ治疗组有改善(P<0.05)。
   2.两组ALT在治疗前后第1、2、3个月的动态观察,均随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P<0.01),说明两个治疗组均有降低ALT疗效;Ⅰ治疗组ALT在治疗后第1、2、3个月分别与Ⅱ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中成药颗粒均能改善肝功损害的作用。
   3.两组AST在治疗前后第1、2、3个月的动态观察,均随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P<0.01),说明两个治疗组均有降低AST疗效;Ⅰ治疗组AST在治疗后第1、2、3个月分别与Ⅱ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中成药颗粒均能改善肝功损害的作用。
   4.两组AKP在治疗前后第1、2、3个月的动态观察,均随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Ⅰ治疗组(P<0.01),Ⅱ治疗组(P<0.05);治疗后第1、2个月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个月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中成药颗粒均有降低AKP远期作用。
   5.两组治疗后A/G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3个月,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两组TBIL在治疗前后第1、2、3个月的动态观察,随着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P<0.05);治疗1、2个月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中成药颗粒均具有降低TBIL远期作用。
   7.两组DBIL在治疗前后第1、2、3个月的动态观察,随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P<0.05);治疗1、2个月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中成药颗粒具有降低DBIL远期作用。
   8.两组B超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9.两组降酶综合疗效比较,Ⅰ治疗组显效率9.09%、有效率31.82%、总有效率40.91%,Ⅱ治疗组显效率13.64%、有效率36.36%、总有效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肝颗粒和参苓益肝颗粒都有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疗效,在改善胁痛、乏力、纳差、腹胀症状上疗效尤为显著;在肝功能方面,健肝颗粒和参苓益肝颗粒对降低ALT和AS工具有明显疗效,降低TBIL和DBIL有疗效,在提高A/G方面无明显疗效;在改善B超情况方面未见明显疗效;在降酶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有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