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劳模效应分析——以农业改造中的农业劳模为例
【6h】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劳模效应分析——以农业改造中的农业劳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农业劳模产生原因分析

3.1 农业合作化农业劳模概述

3.2 农业劳模产生的原因

4 农业劳模作用与失灵机理分析

4.1 农业劳模作用机理

4.2 农业劳模作用的历史验证

4.3 农业劳模作用失灵机理

4.4 农业劳模失灵现象的历史验证

5 总结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劳模大量涌现,是国家、基层和个人基于各自利益互动的产物,从国家层面而言,是国家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所需要,基层则基于政治压力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个人则基于劳模政治荣誉感和物质报酬的需要,从上至下三个层面都有需求,同时也是劳模涌现的内涵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仍是一个以农业性为基础的大国,农业劳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农业劳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社会现象,本文以农业改造阶段以及农业劳模为例来对劳模效应进行分析,既是基于其典型代表性,也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特点。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基础,在经济学统领之下,通过构建正反面模型表明,国家树立典型可以获得认可服从、忠诚等人力资本,但是基于某些原因,也会出现作用失灵现象。国家要提高树立劳模典型的收益性,应该从真实性、民主性等方面下功夫。在劳模制度层面上,国家应从劳模评选社会化、劳模管理制度化、劳模监督多元化三个方面着手,这样才能顺应当前时代我国发展的需要,使劳模发挥实质的社会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