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胆脂瘤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细菌生物膜和胞内感染的观察
【6h】

胆脂瘤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细菌生物膜和胞内感染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资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1

参考文献

综 述2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细菌生物膜在胆脂瘤性中耳炎(cholesteatoma otitis media,CHOM)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细菌生物膜在CHOM和CSOM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收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耳科组30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的CHOM病例,和16例行鼓膜修补术的CSOM病例;1例外伤性面瘫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收集术中切除的部分病变组织(如:胆脂瘤、病损听小骨、病变黏膜、肉芽组织等)共106个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室检查。
  2.实验方法:根据标本大小分别选用四种实验方法: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死活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IVE/DEAD-CLSM)观察、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革兰氏(Gram)染色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研究。实验采用双盲法控制。
  3.结果分析:依据细菌生物膜的判断标准计算细菌生物膜的发现率,分析细菌生物膜在CHOM和CSOM的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制定CHOM分级评价表,初步分析CHOM和CSOM细菌生物膜的临床影响因素。比较四种实验方法的异同点。
  结果:
  1.30例CHOM病人细菌生物膜的发现率为83.3%(25/30例);胞内细菌生物膜样豆荚结构的发现率为20%(6/30例);其中扫描电镜细菌生物膜的发现率是77.8%(7/9例);16例CSOM病人标本都是用LIVE/DEAD-CLSM方法检测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的发现率为75%(12/16例),胞内细菌生物膜样豆荚结构的发现率为12.5%(2/16例)。
  2.检测到的细菌生物膜以小片状分布为主,其组成中有多种直径不同的细菌,以球菌为主;并发现多种细菌共存于细菌生物膜中。
  3.在细菌生物膜感染状态下,中耳黏膜上皮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细胞水肿、结构分界不清、纤毛破坏、细胞坏死等。
  4.胆脂瘤的表面和内部均发现细菌生物膜。
  5.CHOM患者细菌生物膜的检出率与中耳标本取材部位(乳突鼓窦区、鼓窦入口区、鼓室区)有关(P<0.05);乳突鼓窦区和鼓窦入口区比鼓室区的标本细菌生物膜发现率高且浓密。
  6.细菌生物膜发现率与CHOM、SCOM的病程、干耳时间、术前用药、性别、病情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
  7.四种方法都成功检测到细菌生物膜;ESEM和LIVE/DEAD-CLSM方法检测到的细菌和细菌生物膜的大小一致,细菌生物膜发现率最接近、分布也一致。
  结论:
  1.CHOM和CSOM的中耳病变组织存在有细菌生物膜和胞内细菌生物膜样豆荚结构。胆脂瘤内部和表面均发现细菌生物膜,提示术中不应保留胆脂瘤等不可逆病变组织。
  2.中耳病变标本中的细菌生物膜以小片状分布为主,有多种细菌以球菌为主;细菌生物膜内检测到多种细菌。
  3.细菌生物膜的发现率与CHOM和CSOM的病程、干耳时间、术前用药、性别、病情分级等影响因素不相关(P>0.05)。
  4.CHOM的乳突鼓窦区和鼓窦入口区比鼓室区的细菌生物膜发现率高且浓密(P<0.05)。
  5.四种方法都成功地检测到细菌生物膜,LIVE/DEAD-CLSM方法可作为临床大样本研究的可靠工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