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萌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之翻译——从晚清到“五四”时期
【6h】

萌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之翻译——从晚清到“五四”时期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对从晚清到“五四”萌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之翻译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功能,接着介绍了当前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随后说明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本文的结构。在大致介绍之后,介绍了本文中采用的理论。翻译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AndreLefevere认为,影响翻译家翻译策略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即“翻译家的意识形态和当时文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诗学”。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对翻译选择标准的操纵,建构了一个翻译文学形式库。这个形式库中的作品,尽管都经过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检测,与政治意识形态不相违背,但它们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20世纪七十年代以色列学者Itamar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文学本身也有层次之分……在某部分翻译文学占据中心位置的同时,另一部分的翻译文学可能处于边缘位置。”处于中心的就有可能被经典化,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这与勒弗菲尔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系统总是制定一个衡量当今创作的诗学标准。因此,有文学作品会上升为‘经典’,而其它的却被拒绝。”作者认为,“经典”的文化功能即意识形态操控目标的实现。在详细介绍了理论及作者观点之后,文章分别对晚清及“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作了详尽而系统的研究。晚清这一部分分别从翻译的总体情况、儿童文学翻译的总体特点、理论分析几方面进行研究;“五四”时期则是分别从译作分类、儿童文学翻译的总体特点、文研会翻译的成就及理论分析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这些方面都能够最好地体现二个时期翻译的特点。 基于上述讨论,文章认为,“五四”时期,产生儿童文学的社会、思想条件才完全成熟;儿童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儿童文学,晚清时期对儿童文学各种具体体裁的提倡只是为“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诞生做了必不可少的文学上的准备;“五四”时期,中国风格的儿童文学作品诞生,其标志为叶圣陶的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的问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