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十八大以来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分析
【6h】

十八大以来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研究现状

1.2.1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现状

1.2.2县(市)委书记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研究方法

1.3.2创新之处

第2章 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联基础

2.1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

2.1.1政治生态的内涵

2.1.2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2.1.3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属性

2.1.4党内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

2.1.5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

2.2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相关理论

2.2.1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理论

2.2.2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关系理论

2.3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相关理论

2.3.1全面从严治党理论提出理论要求

2.3.2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提供理论依托

第3章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数据整理与分析

3.1变量设计及描述统计

3.2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分析

3.2.1变量筛选

3.2.2建立模型

3.2.3结果分析

第4章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况分析

4.1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表现形式

4.1.1党内政治生态主体软弱涣散: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问题突出

4.1.2党内政治生活混乱:不正常现象频出

4.1.3党内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破坏:党的领导与监督不力

4.2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手段

4.2.1滥用决策权破坏民主集中制——树立个人权威

4.2.2滥用人事任免权破坏选人用人机制——立选人“潜规则”

4.3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源

4.3.1制度因素:权力配置不合理及制约机制无力

4.3.2社会因素:传统腐朽思想在党内影响深重

第5章 培养优秀县(市)委书记,构建廉洁党内政治生态

5.1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的干部队伍建设

5.1.1县(市)委书记选拔任用,严格好干部标准

5.1.2县(市)委书记任职资格,注重三个经历

5.1.3县(市)委书记培养考核,重视四个方面

5.2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的制度约束

5.2.1不断完善县(市)委书记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5.2.2科学配权、规范用权、强化监督

5.3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的环境改善

5.3.1宣传法治思维,打破熟人社会怪圈

5.3.2推进民主建设,破除“官本位”思想栅栏

5.3.3弘扬廉政文化,冲破“腐”文化枷锁

5.3.4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纪律挺在前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附录A

附录B

展开▼

摘要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对政治生态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净化政治生态做过多次论述。就基层特别是县(市)一级而言,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营造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县(市)委书记主政一方,是党在地方的形象担当,若不能行端身正,必然影响当地党内政治生态甚至危及县域政治生态。如若这种情况大面积大范围不受控制的铺开,势必影响“四个全面”的落实、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威胁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因而县(市)书记这一“关键少数”的政治形象不容忽视。 文章从政治生态理论、党内政治生态理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论分析入手,进行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分析,寻找培养优秀县(市)委书记,构建廉洁党内政治生态,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的对策与路径。依次遵循着理论溯源——实践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分析回路,以此作为篇章结构的外在宏观分析逻辑。同时本文在遵循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民风、社会风气综合体现的理论基础上,以县(市)委书记这一关键群体为载体,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准则,以政治巡视为参考,进行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分析,以此作为篇章内容的内在微观分析逻辑。 文章第1章对党内政治生态及县(市)委书记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2章论述了本文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政治生态的内涵,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属性及构成要素,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等,最重要的是结合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论论述了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第3章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模型,分析发现腐败县(市)委书记涉案金额越大,对当地党内政治生态的破坏越大;未通过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利的破坏性越大;在落马地工作年限越长,破坏性越大。第4章结合案例,研究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表现、腐败县(市)委书记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手段以及腐败县(市)委书记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源。分析发现党内政治生态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党内政治生态主体软弱涣散,二是党内政治生活混乱,三是党内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破坏。腐败县(市)委书记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手段,主要是对决策权和人事任免权的滥用,树立个人权威,建立“潜规则”。而腐败县(市)委书记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源则从传统思想影响以及权力配置与监督来进行深层次分析。第5章结合发现的问题及问题的根源,在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从建队伍、避腐败、减影响三个角度着眼,构建了培养高素质县(市)委书记队伍、约束县(市)委书记权力以及宣传法治思维,严明党纪,营造良好县(市)域政治生态的完整路径。

著录项

  • 作者

    梁娜妮;

  •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进宏;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腐败; 书记; 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