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6h】

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以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GG)和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CC)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稻属基因组中的中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总DNA以及单拷贝序列RFLP分子标记进行细胞遗传定位和序列分析,旨在阐明这些序列在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和药用野生稻基因组中的分布和结构特点。进而为系统研究稻属不同染色体组序列结构、功能及其进化关系提供基础,并根据研究结果对不同遗传成分进行同源性聚类,一为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的识别和鉴定提供了依据,二确定从细胞水平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可行性。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斑点野生稻(O. Punctata,BB)和药用野生稻(CC)的C0t-1 DNA和基因组总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疣粒野生稻(GG)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显示G基因组与B、C基因组关系都很远,相对于B基因组,G基因组与C基因组的关系更近。 2、基于FISH信号,对疣粒野生稻进行了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疣粒野生稻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为2n=24=10m+2sm。B、C基因组C0t-1 DNA在疣粒野生稻染色体上均有信号分布,说明稻属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和功能基因一样,在不同种中也存在着同源性和保守性,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C0t-1 DNA-FISH信号主要存在端粒区,说明B、C和G基因组间着丝粒区序列存在分歧。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不被B、C基因组的C0t-1 DNA和基因组总DNA覆盖的区域,可能是该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加倍、重排和基因选择性丢失等现象形成具有种的特异性的基因组成分。 3、根据Tan等(2005)构建的比较分子遗传图,分别选用栽培稻(O. Sativa L.,AA)第3和第5染色体上各紧密连锁的5个RFLP混合标记为探针,对药用野生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基本确定了药用野生稻比较染色体核型中第3和第5染色体,分别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第9和第4染色体。药用野生稻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为2n=24=8m+4sm。同时结合本实验室蓝伟侦的实验结果,即栽培稻C0t-1 DNA在栽培稻第3、第5染色体和在药用野生稻第3、第5染色体的分布特征以及药用野生稻C0t-1 DNA在自身第3、第5染色体的分布特征,简单阐述了基因组重复序列在稻属中的进化特点。

著录项

  • 作者

    王阳;

  •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
  • 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覃瑞;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1.901;
  • 关键词

    野生稻; 稻属基因组; 细胞遗传定位; 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