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研究
【6h】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忠节、气节观的研究

1.2.2 关于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研究

1.3 难点、解决方法以及创新点

第2章 明末士人忠节观念的形成背景

2.1 明代“重典治国”的政治环境

2.2 明末的士林风气

第3章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展开

3.1 刘宗周的忠节观念

3.1.1以“忠”界定君臣关系

3.1.2以“忠节”指导政治活动

3.1.3以殉国捍卫“忠节”

3.2 陈确、黄宗羲与张履祥的忠节观念

3.2.1区分忠节与惘死

3.2.2三人忠节观异同

3.3 刘门其他弟子的忠节表现

3.3.1以殉国尽忠

3.3.2以抗清尽忠

3.3.3隐逸以尽忠

第4章 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影响

4.1 对清初士人的影响

4.1.1清初士人对蕺山学派的评价

4.1.2蕺山学派对清初贰臣的影响

4.2 对清政权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明清易代之际,士人们面对崇祯帝殉国、清军入主中原的现实,不得不对自身的出处进退作出抉择。他们无论是殉国,还是抗清,还是隐逸终生,都体现出对忠节这一重要问题的思考。在众多士人中,蕺山学派以其对忠节观念的阐释及对忠节的实践,对当时及后世皆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蕺山学派的创始人,大儒刘宗周在“天崩地坼”之际将生死看作寻常事,将生死作为忠节实践的最后检验,并且采取绝食这一艰辛的死亡过程验证自己的学说。这在学术上以及道德实践上都深刻影响了刘门弟子以及当世士人。
  随着学术传承与学风递变,刘门弟子对刘宗周的忠节观念有所阐释与发展,并不将殉国视作检验忠节的唯一标准。陈确、黄宗羲与张履祥作为刘宗周最重要的三个弟子,他们三人在明末清初的忠节思考与实践,虽在师承方面同出一源,却在具体的思想观点与行事践履方面各有特点。一方面,刘门弟子充分肯定殉国蕴含的忠节意味;但另一方面,他们区分了惘死与忠节之死,强调在生的前提下践行忠节,以期展现更为深厚的道德影响力。
  总之,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逻辑展开与历史演进,可以反映明末以来儒者对“以死尽忠”这一极端忠节思想的纠正,也可折射蕺山学派忠节观念的历史传播与接受情形,凸显蕺山学派忠节观念在明末清初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