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的《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本土文化的翻译研究
【6h】

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的《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本土文化的翻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Research background

1.2Questions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1.3Research methodology

1.4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5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Xiao Hong and Hulanhe Zhuan

2.2Previous studyof the noveland its English version Tales of Hulan River

2.3 Studies on Readers’Response Theory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3.2 Introduction to Nida’s Readers’Response Theory

3.3 The importance of target readers’response in translation

3.4Application of Readers’Response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y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Local Culture Translation in Tales of Hulan Riverfrom the Perspective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4.1Expression of local language

4.2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参考文献

Appendix

致谢

展开▼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具有大气的情怀、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调,其中最著名就是《呼兰河传》。小说中的本土语言、民俗文化以及其散文风格使《呼兰河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茅盾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目前只有一个英译本,即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的译本。他翻译的《呼兰河传》见证了其汉译之旅的开端,也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风俗民情打开了一扇窗。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风格成为了翻译研究的焦点。然而,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强调译者在翻译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求“读者反应”的对等。
  本研究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框架,从本土语言、民俗文化两个层面对《呼兰河传》葛浩文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翻译是否在语言习惯、认知理解、审美观点和感情心理等方面达到对等的读者反应。
  本研究发现,葛浩文在《呼兰河传》的英译中采取了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在内容与风格上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然而,在翻译本土文化而英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表达时,葛浩文倾向于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但是却未能有效地传达出文化内涵。本研究为《呼兰河传》的英译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在本土文化翻译中译者应在考虑目的语读者接受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内涵的传递。希望本研究能对读者反应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尤其是对涉及本土文化的翻译时提供一点参考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