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从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论华文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
【6h】

试从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论华文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 创作主体:“代际刀的嬗变

一、新华微型小说作家的“代际”划分

二、新华微型小说作家的“代际”间的嬗变轨迹

第二章 文本:“本土性”与“中华性”的互涉互动

一、新加坡微型小说文本中的本土性体验

二、新加坡微型小说文本中的“中华”情结

(一)家庭生活

(二)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三)华文情愫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性”和“本土性”

第三章 语言:别具一格的“华语”

一、新式华文华语的特色

二、华文华语的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社会前进的脚步,必将带来国家间往来加速,也因此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其中,新加坡就是一个拥有77%华人的多种民族、多元文化交汇国家,也因此成为除台湾、香港之外的第三片华文重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新加坡大批华文作家在这里开辟了另一片华文文学的别样风景,它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加坡社会历史的发展面貌。
   全球化已是当下不可扭转的世界发展趋势和潮流。鉴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新加坡凭贯穿东西的优越地理位置、三分之二的华人人口、东西方文化交汇、多个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事实,让我们看到研究狮城华文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发展中的价值之大。任何一种文学的萌芽、发展、兴衰,都与它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全球化带来了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学,一方面要反映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变迁。本文选取新加坡70年代产生的新兴文体微型小说为例,从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简称新华微型小说)的发展概况展开,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新加坡华文文学背后作家的文化身份定位与认同。
   本论文将从新华微型小说的创作主体、创作本体、创作载体等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章将结合老、中、青三代新华微型小说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发表刊物、文学活动、代表性作家作品、评奖情况以及文学的影响力等发面,考察创作主体如何将在社会和文化中的“我是谁?”的追问融入到创作中;第二章透过微型小说的文本,通过对家庭生活、都市人生存状态、华文情结等题材的作品分析,进一步考察在本土性体验和“中华”情结的纠结中,新华微型小说作家如何寻求身份认同。最后,将从新华微型小说的语言出发,剖析新华微型小说的“华文华语”特征,从而达到全面研究新华微型小说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目的。
   总而言之,新华微型小说作家个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乃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本文尝试对新华微型小说形成、发展以至繁盛的历程进行较为宏观的梳理,同时,深入文本做文本细读,分析它在文学史进程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演化,并进而揭示这种演化背后的文化认同和社会文化心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