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6h】

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自觉

(二)西方传统的历史观及其思维方式

(三)马克思历史观变革之真义

(四)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整体性和具体性

一、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历史观变革

(一)青年马克思历史研究的思想理论背景

1.《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学理论

2.古典经济学的历史理论与《1844年手稿》的思想实验

3.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批判的成分"

(二)马克思历史观变革的德国古典哲学基础

1.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扬弃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肯定与超越

(三)马克思历史观变革之精神实质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方式变革

2.哲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相统一的"新历史观"

二、马克思"人的现实历史"的历史观念

(一)"历史唯物主义"论点的初始论述

1."历史唯物主义"所唯之"物"

2.《神圣家族》批判"变得敌视人"的旧唯物主义

3.《哲学的贫困》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清算

1."思维着的人"与"一般人"

2."感性的人的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概念

(三)"人的现实历史"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实践观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观点的分析与批判

1."经济决定论"对马克思"新历史观"实践本质的误解

2.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二)马克思历史观的"劳动实践"本质

1."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启示

2."劳动实践"的价值批判意蕴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辩证法"

1."原初的历史的关系"与"现存实践的意识"

2."劳动实践"融涵"经济"与"超经济"的双重特性

3.人类历史发展的生命活力源于人的否定性实践活动

4.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

四、马克思"社会观点"的历史理想

(一)"哲学--经济学"双重维度的社会历史观批判

1."无人身的人类理性"

2.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二)人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1.人是对象性的"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2.人与自然的"本质交换"过程中生成自身的历史

(三)人的历史是人的"社会发展史"

1."真实的分工"是人的本质力量历史性生成的社会化方式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3."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五、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到"剩余价值规律"的具体理论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逻辑

1.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方法

2.人从"原始的丰富"到"自由个性"的"三形态"理论

(二)《资本论》的逻辑与批判

1."资本"的本质在于物化的、颠倒的社会关系

2."抽象成为统治"与"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是"艺术的整体"

1."劳动价值论"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2."剩余价值的发现"唤醒了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

六、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创新及中国化方式

(一)马克思历史观的人类性与时代性品格

1.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及其共产主义追求

2.马克思历史观的开放性与时代性

(二)马克思历史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1.毛泽东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2.邓小平解决"实践的问题"中证明马克思历史观的"真理性"

(三)马克思历史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历史科学"精神与中国"和谐社会"实践的融合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历史观

结 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后 记

展开▼

摘要

马克思历史观究竟是一种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主要不在于把“历史”理解成什么,而在于如何来看待和把握“历史”,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实践意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实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最大误解,就是从马克思“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向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倒退。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自然态度思维”的诱惑,人本能的把自己从具体的、历史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前康德的知性”模式,把社会历史现象设定为思维客体,进而造成了主体外在的描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论假象;另一方面则源于人类心灵固有的形而上学祈向,迷恋从神圣理性、抽象自然、“生产力拜物教”等观点来解释马克思历史观。这些把外在于“人的历史”的东西强加于历史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在观念、思维内部展开的逻辑抽象和理性思辨,这种“实体论”思维模式根本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观之真义。 基于遮蔽马克思历史观思想实质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观念,本文以马克思思想文本为研究依据,以对误解马克思历史观的主要观点的“批判”为逻辑线索,以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创新为现实诉求,来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感性的人的活动”本质及其丰富的思想整体性和具体性。由此,我将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并在四部分内在的逻辑关联中完整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观。 第一部分是本文第一章的内容。我们本着“回到马克思历史观”本身的研究态度,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把握马克思历史观创立的思想资源、问题意识、思维逻辑及理论成果的整体性。重点指出了马克思以“感性的人的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以“抽象的存在”——“资本”为批判对象的革命实践辩证法,彰显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双重批判维度,既批判了“超历史”的“哲学意识形态”,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历史的”的永恒神话,从而真实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相统一的“新唯物主义”精神实质。 第二部分由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构成。这部分我们认为,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内在于实践”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世界”的价值旨趣,才能具体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内核和“辩证法”特质。进而,在由实践活动所展开的人、自然、社会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中,理解人的历史生成本性,把握人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和目的性指向。因此,我们认为“历史规律”实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在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所谓“社会历史”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存在方式,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实际承担者,而且是社会历史活动的能动创造者。正是这种赋有自觉目的的主体活动创造了社会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自身生命生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涉及本文的第五章内容。马克思真正立足于“人的现实历史”的历史观终结了以往哲学“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将“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从而实现了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取代了以“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为核心的“费尔巴哈的新宗教”;同时,也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历史条件。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历史观”。 第四部分是本文最后一章的内容。面对人类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应如何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历史观念,实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真正解决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问题,这是本论文研究的落脚点。马克思历史观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不断进行自我批判的、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日益丰富化和复杂化,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与社会发展领域不断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难题。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研究不但要保有当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更要满足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在深入研究马克思历史观思想的同时,自觉探寻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立场和体现中国特点的研究方式,用自己的头脑和方法独立地思考当代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问题,力求创造属于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理论与历史观念。 总之,马克思历史观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我们应真实的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具体性和整体性,彻底的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辩证法精神,自觉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转换;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历史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真正实现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发展与创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