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平红球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6h】

红平红球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引言

1.1土壤的石油污染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分析

2.1实验材料

2.1.1实验仪器和试剂

2.1.2实验菌种

2.1.3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和定量

2.2.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分析

2.3结果与讨论

2.3.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2.3.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性

2.3.2稳定性分析

2.4小结

第三章生物表面活性剂条件的优化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菌种和实验仪器试剂

3.1.2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2单因素试验

3.3多因素正交实验

3.4结果与讨论

3.4.1氮源浓度对菌的生长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3.4.2 Fe2+浓度对菌的生长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3.4.3 H2O2浓度对菌的生长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3.4.4 L9(34)正交试验

3.5小结

第四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原油生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1实验材料

4.1.1实验仪器和药品

4.1.2实验菌种及处理方法

4.1.3实验土壤及处理方法

4.2实验设计与方法

4.2.1实验设计

4.2.2实验方法

4.3结果与讨论

4.3.1土壤中石油烃降解效果

4.3.2石油烃降解半衰期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利用红平红球菌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测定其类型及稳定性等特性,探索该菌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势条件,并利用莫莫格湿地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模拟修复实验,确定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烃降解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得到结论如下: 1.该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pH=8时,乳化能力最强;当矿化度低于1%时,乳化能力良好,达到5%时显著降低;20℃时乳化能力最强,并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2.调节碳源类型、氮源浓度、代谢调节因子浓度及供氧条件均能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红平红球菌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条件为:柴油,15mg/L H<,2>O<,2>,2864mg/L氮源,40mg/L FeSO<,4>·7H<,2>O。在优化条件下产量可达到2.1g/L。 3.在微生物治理过程中添加该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降解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单种菌(5#红平红球菌)石油降解率提高11.78%,混合菌(红平红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提高6.25%。石油烃降解半衰期分别提前8天、6天。混合菌的降解效果优于单种菌。 4.该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添加量为0.1%。提前添加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对5#菌的降解效果几乎无影响,但促进了8#(铜绿假单胞菌)对石油烃的降解。 5.降解过程的初期降解速率最大,随时间的延长,降解速率逐渐减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