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神经可塑性异常假说的抗抑郁剂药物遗传学研究
【6h】

基于神经可塑性异常假说的抗抑郁剂药物遗传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神经可塑性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对抗抑郁疗效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部分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3’UTR区SNP位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及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神经可塑性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对抗抑郁疗效的影响 背景:抑郁症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而目前抗抑郁剂临床应用仍有很多缺憾,且无法通过最初的单胺假说得到圆满解答。近年来,动物及临床研究等多层面证据显示,应激诱发的脑内突触重塑、海马神经再生等可塑性障碍在抑郁症发病及抗抑郁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激事件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反应性增高是最初也是最关键的始动环节,其后续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体内多条与神经可塑性相关的通路或信号分子。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其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B,TrkB)结合后激活的下游分子cAMP反应性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则是参与神经可塑调节及抗抑郁药物发挥作用的经典途径。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将聚焦与应激-神经可塑密切相关的HPA-BDNF-TrkB-CREB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与应激-神经可塑障碍密切相关的HPA-BDNF-TrkB-CREB通路中关键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 方法:根据美国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disorder-Ⅳ,DSM-Ⅳ)诊断标准入组412例单相抑郁症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或选择性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单药治疗。自基线期每两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和治疗效应,并进行药物副反应、耐受性及依从性标准化评估,随访和质控直至抗抑郁药物治疗后8周,最终273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其中206例抑郁症患者完成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及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LES),分别评定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及发病前应激事件。采集患者外周血样本以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SNaPshot方法对HPA-BDNF-TrkB-CREB通路中8个关键候选基因(CRHR1,CRHR2,AVPR1A,FKBP5,NR3C1、BDNF、NTRK2、CREB1)4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进行基因分型。以8周后HAMD分值≤7为界,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采用Unphased3.0.13软件包分析单位点多态性及单倍型与抗抑郁剂疗效相关性。利用SPSS11.0软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 结果:1)人口学资料分析结果:273位完成8周抗抑郁剂治疗和随访评估的患者进入最终统计分析,其中150位患者(占54.9%)归为临床治愈组,123位(占45.1%)归为临床未愈组。女性患者(x2=6.034, P=0.014)、首发抑郁(x2=4.880, P=0.029)及服用SNRI类药物(x2=4.813, P=0.037)在治愈组比例显著高于未愈组,其他一般资料两组无显著性差异。2)单个SNP位点关联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HPA-BDNF-TrkB-CREB通路中选取的8个关键基因共46个SNPs中,11个多态性位点因实际检出MAF小于5%或Hardy-Weinberg平衡(HWpval)<0.001而被剔除,共35个SNPs进入最终统计分析。在所有SNPs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析中,CRHR1基因rs28364032位点在治愈组及未愈组间分布频率有显著性差异,该位点携带AA+AG基因型(P=7.47×10-4,OR=2.966,95% CI:1.550-5.678)或者A等位基因(P=3.53×10-4,OR=2.92,95% CI:1.590-5.38)的患者,与携带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患者相比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CREB1基因rs77177264位点G等位基因型相对于A等位基因型(P=0.008,OR=1.599,95%CI:1.125-2.273)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以上结果通过多重置换检验。药物分层分析发现,FKBP5基因rs7753746(P=0.015,OR=0.47,95%CI:0.253-0.876)、rs2817035(P=0.023, OR=1.85,95%CI:1.083-3.164)、rs1360780(P=0.045, OR=1.69,95%CI:1.008-2.839)、rs4713916位点的G等位基因(P=0.027,OR=1.87,95%CI:1.066-3.288)在SSRI亚组与抗抑郁疗效密切相关。SNRI亚组中,CREB1基因rs77177264位点G等位基因(P=0.033,OR=1.782,95%CI:1.043-3.043)及rs11904814位点T等位基因(P=0.036,OR=1.752,95%CI:1.033-2.972)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进一步性别分层发现,男性亚组NR3C1基因rs852977和rs10052957位点G等位基因较A等位基因抗抑郁疗效更显著(P=0.038,OR=2.789,95%CI:1.019-7.636; P=0.038,OR=0.358,95%CI:0.131-0.981)。而女性亚组中,CREB1基因rs2253206、rs77177264、rs7569963位点的G等位基因均较A等位基因型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P=0.032,OR=1.652,95%CI:1.041-2.621;P=0.017,OR=1.752,95%CI:1.103-2.782; P=0.018,OR=2.179,95%CI:1.129-4.209),但以上结果均未能通过多重置换检验。3)基因单倍型与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关联分析结果:CRHR1位点rs242948和rs28364032组成的单倍型C-A(P=0.000427,OR=7.424,95%CI=2.854-19.31),rs28364026和rs28364032组成的单倍型G-A(P=0.000353,OR=3.018,95% CI=1.486-6.128),rs242948、rs28364026和rs28364032组成的单倍型C-G-A(P=0.000429,OR=7.032,95%CI=2.484-19.91)在整体组显示出更好的抗抑郁药物疗效。FKBP5基因rs7753746、rs4713916和rs2817035组成的单倍型A-G-G在整体组中与A-A-A相比有更好的抗抑郁效果(P=0.009,OR=1.774,95%CI=0.775-4.059)。FKBP5基因rs3800373、rs7753746、rs1360780、rs4713916、rs2817035五个位点组成的单倍型A-A-G-G-G在SSRI亚组较C-G-A-A-A有更好疗效(P=0.004,OR=2.227,95%CI=1.036-4.785)。CREB1基因rs77177264和rs7569963组成的单倍型G-G在整体组中较A-A单倍型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P=0.008,OR=2.011,95% CI=1.2-3.37),以上结果均通过多重性检验校正。4)环境因素与抗抑郁剂疗效的分析结果:LES量表负性生活事件评分,CTQ量表总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各亚型评分在治愈及未愈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与抗抑郁疗效的分析结果:各位点基因型与CTQ总分及nLES的交互作用对8周抗抑郁剂疗效无显著影响(P>0.05)。将各位点与CTQ分量表的五种儿童期虐待亚型进行交互分析后发现,与早期负性经历交互影响抗抑郁疗效的集中在AVPR1A、FKBP5、NR3C1、BDNF、NTRK2及CREB1基因,但结果均未通过FDR多重检验校正。 结论:HPA-BDNF-TrkB-CREB通路中候选基因(CRHR1、FKBP5、CREB1)多态性影响8周抗抑郁剂的治疗效应,且与抗抑郁剂种类及性别有关,其中以CRHR1基因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 rs28364032位点最为显著。不同的儿童期虐待亚型与该通路关键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影响抗抑郁剂疗效,但这一初步结论尚需进一步考虑药物安慰剂效应、环境因素回顾性评估等导致的可能偏倚,且亟待在独立大样本人群中加以验证。 第二部分促肾上腺激素皮质释放激素基因3'端非翻译区多态性位点生物学特性研究 背景:第一部分药物基因组学关联分析发现CRHR1基因3'UTR区rs28364032与抗抑郁药物疗效显著相关。该位于3'UTR中的SNP位点可能会破坏或者形成新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结合靶点,并进而通过影响“miRNA-靶基因”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基因表达调控,参与调节抗抑郁药物的起效过程。本部分研究将集中探讨CRHR1基因阳性关联位点rs28364032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探讨CRHR1基因rs28364032位点的生物学特性及潜在机制。 方法:1)构建包含rs28364032位点不同等位基因(G/A)的报告基因载体CRHR1-pmirGLO-G/A,瞬转入AD293或U251细胞株,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定量表达,比较该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对蛋白表达是否存在调控作用;2)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rs28364032可能位于CRHR1基因3'UTR与has-miR-296-5p的种子结合区域,遂将包含rs28364032位点不同等位基因的报告基因载体CRHR1-pmirGLO-G/A,与has-miR-296-5p mimics/controls分别共转染入AD293或U251细胞株,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比较该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对“miRNA-靶基因”作用的影响,以期证实该功能位点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结果:经测序鉴定,所构建的报告基因质粒链接片段序列及方向均正确,只在rs28364032位点上存在单核苷酸差异(G-A)。AD293及U251细胞中均显示,pmirGLO空白质粒荧光酶活性显著高于两重组质粒(P<0.001)。与CRHR1-pmirGLO-G相比,CRHR1-pmirGLO-A荧光素酶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将CRHR1-pmirGLO-G+has-miR-296 mimic/NC及CRHR1-pmirGLO-A+has-miR-296 mimic/NC四种组合分别共转染入AD293及U251两种细胞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与CRHR1-pmirGLO-G+ has-miR-296 mimic组相比,CRHR1-pmirGLO-G+miR-NC组中荧光素酶表达量并无显著改变(P>0.05); CRHR1-pmirGLO-A+has-miR-296 mimic组与CRHR1-pmirGLO-A+miR-NC组中荧光素酶表达量亦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CRHR1基因3'UTR区rs28364032位点多态性确能调控蛋白表达水平,但并非通过影响CRHR1基因3'UTR区与has-miR-296的结合而实现。该位点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