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分工地位和分工模式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
【6h】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分工地位和分工模式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现状

1.1.3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2.1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研究思路

1.2.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研究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不足

1.3.1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3.2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产品内分工”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产品内分工”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的分工模式和分工地位

第一节新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的分工模式的测算方法

3.1.1单个部门垂直专业化比重(VSS1)的测算

3.1.2总体垂直专业化比重的测算

3.1.3数据来源

第二节我国各部门及总体的垂直专业化比重

3.2.1历年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比重及其变化趋势

3.2.2进口来源国的“贡献”分析

3.2.3我国历年总体垂直专业化比重及各进口来源地贡献

第三节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重

3.3.1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选择

3.3.2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重

3.3.3各进口来源地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重

第四节新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的分工地位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 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及其经济学理论基础

4.1.1技术进步与“产品内分工”

4.1.2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

4.1.3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

4.1.4运输成本、其他交易成本与“产品内分工”

第二节模型及相关变量的说明

4.2.1模型的初步建立

4.2.2相关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说明

第三节计量分析和模型修正

4.3.1变量筛选

4.3.2模型修正

4.3.3计量结果说明

第四节混合估计模型

第五章 新分工体系下,改善我国分工模式和地位的战略

第一节积极主动改善分工地位和分工模式的必要性

5.1.1较高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与较低的净得益

5.1.2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利于我国的分工地位的提高

5.1.3贸易摩擦问题不断升温

第二节主动改善分工地位和分工模式的战略选择

5.2.1基于价值链攀升模型的战略选择

5.2.2对于贸易摩擦的战略选择

5.2.3对于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选择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过去的50多年里,在国际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前所未有激增的同时,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的新国际贸易现象日趋显现:国际贸易对关税下调的弹性明显弱化;我国的优势产业发生逆转;数据显示,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呈现出相当的比较优势。产品内分工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揭示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形成。 鉴于产品内分工理论发展时间较短,各派学者的观点还没有得到统一,本文首先对该理论进行较系统、全面的梳理。进而,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垂直专业化比重的测算,跨国公司业务价值链环节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试从更全面、客观的视角,探讨我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下的分工模式和分工地位。 在对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本文通过建立和修正模型,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如面板数据分析,混合估计分析),侧重深入研究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试为改善我国的分工模式和分工地位的战略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本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对已有的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利用大量资料和数据,对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做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测度。 纵向创新:在数据的更新程度上和数据的年度连续性上都做了更为细致深入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反映我国最新的分工模式和分工地位,也从一个更为完整的时间跨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分工模式和分工地位的变化趋势。 横向创新:前人只测算了我国对世界出口,和对美出口中我国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比重,和各进口来源国的“贡献”。本文则立足于要全面揭示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上下游关系,所以考虑了包括美国在内的9大主要出口市场。 在测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主要参与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区域经济的产品内分工,而美国,欧盟则是我国的另两大分工伙伴;同时,各国在与我国的产品内分工上具有不同的行业侧重倾向。 2.尝试在不同条件下,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分析各种影响零部件贸易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是产品内分工开始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下,该因素的作用力已被弱化,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技术因素,市场规模,和分工路径依赖成为产品内分工的主要作用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