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性丙烯酸酯类复合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6h】

改性丙烯酸酯类复合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品污染及有机物的处理方法

1.3 高吸油性树脂材料的研发趋势

1.4 国内外高吸油树脂的研究概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花状氧化锌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4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疏水性海胆型二氧化锰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表征

3.4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空心球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疏水性碳纳米管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表征与性能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漏油事故和有机液体泄漏已经造成了生态问题,包括对生态系统造成几乎不可逆的损害,并主要给经济、社会和卫生领域带来了严重后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一直以来利用木丝绵、麦秆等传统的吸油材料来处理油污。然而这些传统材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吸油倍率低、油水选择性差、保油性能差等缺点。因此,研究开发高性能吸油材料并应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反应单体,与多种无机纳米粒子进行复合,制备了一系列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同时对氧化锌、二氧化锰、多壁碳纳米管和四种吸油树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如红外、接触角、比表面积、XRD、扫描电镜),测试了合成的复合树脂的吸油性能。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改性花状氧化锌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花状氧化锌(ZnO),并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对其进行疏水改性。接触角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拒水性。通过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疏水性氧化锌复合丙烯酸丁酯/苯乙烯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 ZnO的添加量为4wt%时复合吸油树脂对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甲苯的吸收量较大,分别为30.87 g/g、26.36 g/g和21.68 g/g,对有机溶剂和油类吸收倍率范围分别为2.02~13.68 g/g和1.53~3.09 g/g,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
  2.疏水性海胆型二氧化锰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
  在酸性介质中通过水热法合成海胆型二氧化锰(MnO2),并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耐水的优点。疏水性测试表明,改性后二氧化锰具有良好的疏水性。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疏水性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吸油测试结果表明,当 MnO2的添加量为3wt%时复合吸油树脂对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甲苯的吸收量较大,分别为32.51 g/g、28.85 g/g和2.91 g/g,对有机溶剂和油类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能够循环使用多次。
  3.改性空心球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
  通过水热法,合成空心球二氧化锰(MnO2),并用 KH570对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二氧化锰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利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疏水性二氧化锰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MnO2的添加量为3wt%时复合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最好,而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
  4.疏水性碳纳米管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
  用KH570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进行疏水改性。经过改性的碳纳米管拥有良好的疏水性。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疏水性碳纳米管复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改性后的碳纳米管的加入量为0.35wt%时复合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最佳,而且复合吸油树脂能够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移除,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
  总之,本论文致力于将无机物纳米颗粒引入到传统丙烯酸酯吸油树脂中,来改善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揭示无机物纳米颗粒与传统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协同吸油作用,为无机物复合吸油树脂的制备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