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研究
【6h】

我国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主要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现状

3.2 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要影响因素

3.3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需平衡视角下生鲜农产品供给数量保障

4.1 生鲜农产品需求预测

4.2 产出不确定下的农户生鲜农产品供给数量保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生鲜农产品供给质量保障

5.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内涵

5.2 供应链一体化下生鲜农产品供给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3 生鲜供应链中农产品供给质量的保障分析

5.4 基于“菜管家”供应链一体化保障生鲜供给质量的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生鲜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控制的物流过程优化

6.1 生鲜农产品物流一般过程描述

6.2 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数量损耗的计算

6.3 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供给质量的度量

6.4 基于成本和时间目标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措施

7.1 合理调控生鲜农产品市场,保障供需平衡

7.2 推进供应链一体化,确保供给质量

7.3 缩短生鲜物流渠道,优化生鲜物流过程

7.4 建立健全配套设施,保障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展开▼

摘要

我国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由于完全竞争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生产者众多、参与主体规模小、市场发育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在供给过程中问题频现,主要表现为生鲜农产品“卖难买难”共存、质量问题频现及物流效率低下等。虽然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供给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保障扶持政策,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供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导下,如何保障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已经发展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社会和谐稳定的亟待解决的大事。
  鉴于此,本文从造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问题的根源出发,整合产品供求理论、蛛网理论、供应链管理及商品流通等相关理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果蔬类农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71340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构建与调控研究(71473213)”和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对策研究(KYZZ_0284)”的资助下,应用博弈论建模、神经网络预测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对我国的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在大量资料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供给数量、供给质量和物流过程三个维度研究了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现状及影响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中的关键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供需不对称问题反复、生鲜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和生鲜物流环节多损耗大是当前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问题。
  (2)针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供需不对称难题,首先以蔬菜为例建立了我国生鲜农产品需求预测的四层神经网络模型,从整体上保障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均衡;然后结合生鲜农产品产出不确定的特点,根据我国生鲜供应链发展实践,分别对强弱利益约束下的农户生鲜农产品供给量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从生产补贴视角研究了政府补贴对农户生鲜农产品供给数量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我国生鲜农产品“卖难买难”价格异常波动的根源是供需不对称,即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因此保障生鲜农产品供给数量均衡的首要方法是确保供给与需求匹配。当产出不确定时农户(生鲜生产商)和生鲜经营商之间缔结强利益连接关系更有利于农户朝着经营商希望的供给量方向努力。农业补贴政策对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具有一定作用,且系数补贴法更能影响生产者的供给量决策行为。
  (3)基于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从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视角分别研究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下的生鲜供应链参与主体供给质量决策行为,并以菜管家为例对其生鲜供应链一体化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供应链一体化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供给质量水平。一体化生鲜供应链中参与主体之间信息高度共享、目标高度协同且产品全程可追溯,能够有效遏制农户以次充好提供劣质不合格品的概率。此外,研究发现,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情形下核心经营企业的质量监管行为与传统模式相比存在一定的“经验背反”现象,即当政府对生鲜供给质量的监管强度增大时,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生鲜供应链核心企业可减少对农户的产品质量检测行为,这与传统经验正好相反。
  (4)通过对“农户—生鲜经营商—消费者”三级供应链中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抽象刻画,建立了既考虑数量损耗又考虑质量衰减控制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优化模型,并以X公司的冷鲜肉物流过程数据为代表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既考虑生鲜数量损耗又考虑质量衰减控制时,虽然总能耗和损耗成本有所增加,但生鲜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更有保证。这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各物流单元的时间温度控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5)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别从合理调控生鲜农产品市场、保障供需平衡,推进供应链一体化、确保生鲜农产品供给质量,缩短生鲜物流渠道、优化生鲜物流过程以及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配套设施等视角提出了保障我国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