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类家庭模式的儿童福利院内居住空间探究——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为例
【6h】

基于类家庭模式的儿童福利院内居住空间探究——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4.1 孤残儿童

1.4.2 类家庭模式

1.4.3 类家庭楼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类家庭模式的出现及发展必要性

2.1 福利院的发展与类家庭模式的出现

2.1.1 传统儿童福利院模式

2.1.2 “SOS村”的产生与发展

2.1.3 家庭寄养式的产生与发展

2.1.4 类家庭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2.1.5 四种模式的对比

2.2 类家庭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2.2.1 孤残儿童心理需求

2.2.2 孤残儿童教育的特殊对待

2.2.3 类家庭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

2.2.4 类家庭模式对福利院发展的帮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类家庭楼设计实例分析

3.1 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设计说明

3.1.1 项目概况

3.1.2 工程概况

3.1.3 设计依据

3.1.4 设计指导思想和特点

3.2 选址分析

3.2.1 福利院选址

3.2.2 类家庭楼选址

3.3 类家庭楼户型分析

3.4 设计尺度分析

3.4.1 建筑尺度分析

3.4.2 儿童家具尺度

3.5 建筑色彩分析

3.5.1 建筑立面色彩的选取

3.5.2 室内装饰色彩的选取

3.5.3 无障碍设施的色彩

3.6 无障碍节点分析

3.6.1 门厅入口

3.6.2 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

3.6.3 门

3.6.4 卫生间

3.7 项目评价

3.7.1 积极评价

3.7.2 不足之处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类家庭楼的未来发展

4.1.1 类家庭楼的优势

4.2.2 未来类家庭模式的推广

4.2 总结

4.3 论文创新点

4.4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儿童福利事业在中国不断发展,传统儿童福利院的集中养护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应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养育模式成为各儿童福利院设计的重点。家庭寄养模式起源于国外,在中国推广缓慢,并不能满足一些残疾儿童的医疗需求。两种模式的相互矛盾,使福利院的养育模式的探索几度陷入困境。类家庭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孤残儿童在类家庭模式养育下既能够得到家庭般的照顾,又能享受福利院内的专业医疗。类家庭楼的建设也随着类家庭模式的推广逐步完善,从最初单纯的采用普通住宅的形式,到逐步考虑孤残儿童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完善设计。
  本文针对南京市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的设计实践,针对类家庭楼的建筑设计,吸取了其他类家庭楼建设的经验,将适用于孤残儿童的无障碍设施充分地应用到建设之中,探索出一条适于儿童身心特点的设计方向。由于现有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的类家庭楼建设标准,多数类家庭楼的建设主要参考普通住宅和幼儿园等建筑来进行设计,并未有针对性的规定。本文通过对儿童福利院的发展、儿童身心特点的分析、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类家庭楼的设计分析来总结类家庭楼的设计方法,对以后类家庭楼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介绍类家庭模式的背景以及发展必要性,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类家庭楼的设计方法,最后,第四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