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蚌类钩介幼虫选择性寄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6h】

两种蚌类钩介幼虫选择性寄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淡水蚌类简介

1.1 淡水蚌类种质资源概况

1.2 蚌类的特殊生活史

1.3 生态功能及经济价值

2 鱼类寄生虫免疫研究进展

2.1 寄生对鱼类机体组织结构的影响

2.2 寄生对鱼类免疫指标的影响

3 钩介幼虫的选择性寄生研究进展

3.1 不同蚌类对寄主鱼的选择性寄生

3.2 影响钩介幼虫寄生的因子

3.3 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生理与营养的影响研究进展

3.4 钩介幼虫选择性寄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在4种鱼上寄生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生鱼及暂养

1.2 试验蚌来源

1.3 寄生及实验鱼暂养

1.4 脱落幼虫及稚蚌的收集

1.5 不同脱落期背角无齿蚌稚蚌成活与生长

1.6 数据采集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寄生量及变态率

2.2 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寄生量及变态率

2.3 不同脱落时期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成活率及生长发育

3 讨论

3.1 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对寄主鱼的选择

3.2 寄主鱼脱落稚蚌不同时间成活率及生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寄生鱼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生鱼及暂养

1.2 寄生处理及寄生鱼暂养

1.3 血液采集与样品制备

1.4 血浆免疫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鳃丝幼虫统计

2.2 血浆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变化

2.3 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变化

2.4 血浆总蛋白(TP)含量变化

2.5 血浆补体C3和C4含量变化

2.6 血浆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含量变化

3 讨论

3.1 寄生对实验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影响

3.2 寄生对实验鱼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总蛋白(TP)含量的影响

3.3 寄生对补体C3和C4含量的影响

3.4 寄生对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含量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钩介幼虫对寄生鱼免疫组织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组织切片样品制备

1.3 扫描电镜前期样品处理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生胁迫对寄生鱼鳃丝外部形态结构变化

2.2 寄生鱼的鳃组织结构变化

2.3 寄生鱼脾脏组织结构变化

3 讨论

3.1 鳃丝结构对钩介幼虫寄生效果的影响

3.2 鳃丝和脾脏组织学观察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绝大多数蚌类钩介幼虫须选取合适寄主鱼并寄生,才能保证完成变态过程发育成稚蚌,从而完成整个生活史。本文以无齿蚌亚科的2个属的蚌类为试验对象,比较4种寄生鱼对2种蚌类钩介幼虫的寄生效果,并对不同寄主鱼和脱落期的变态稚蚌进行了生长性能评估;测定和比较了罗非鱼和鲤鱼在寄生不同时期血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技术比较2种不同寄生鱼的主要寄生器官——鳃丝和重要免疫器官——脾脏的组织结构变化,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对钩介幼虫在寄生鱼鳃丝入侵及包囊、脱落等过程进行观察,以期初步探讨蚌类钩介幼虫对寄主的选择性寄生机制。
  1.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和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在4种寄生鱼寄生效果的比较
  采用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分别寄生于鲤鱼、罗非鱼、黄颡鱼和鲢鱼四种鱼,研究在各组实验鱼幼虫脱落、稚蚌变态及早期生长,比较不同寄生鱼的寄生效果差异。结果显示:(1)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寄生四种鱼的寄生数量依次为鳙鱼>黄颡鱼>罗非鱼>鲤鱼,仅鳙鱼和罗非鱼可使幼虫变态,钩介幼虫的变态率为鳙鱼(35.2±7.1%)>罗非鱼(23.3±9.2%),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2)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寄生四种鱼的寄生数量依次为黄颡鱼>鲤鱼>鳙鱼>罗非鱼,而钩介幼虫变态率依次为罗非鱼(61.8±12.3%)>黄颡鱼(34.7±9.1%)>鳙鱼(33.1±5.4%)>鲤鱼(15±6.7%),罗非鱼组和鲤鱼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寄生在罗非鱼上的背角无齿蚌在变态成功前期、中期、后期脱落的稚蚌经30d养殖,成活和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褶纹冠蚌选择性寄生罗非鱼和鳙鱼,鲤鱼和黄颡鱼是非寄主鱼,为选择性寄生蚌类;而背角无齿蚌均可寄生在4种鱼,为广泛寄生性蚌类。
  2.寄生胁迫对寄生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取鲤鱼和罗非鱼寄生分别寄生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测定不同寄生阶段血清中ALP、LDH、TP、C3、C4、α-HBDH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比较非寄主鱼和寄主鱼免疫反应的差异,从非特异性免疫学角度探讨钩介幼虫选择性寄生机制。结果显示:鲤鱼组LDH在钩介幼虫寄生后显著上升,而在钩介幼虫脱落后恢复正常;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推测:LDH是抑制钩介幼虫寄生初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之一,而其它指标并非钩介幼虫选择性寄生的主要因子。
  3.寄生胁迫对寄主鱼鳃丝和脾脏组织学和表面结构变化的影响
  对2种寄生鱼在不同寄生阶段的鳃丝和脾脏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钩介幼虫在寄生部位——鳃丝的表面结构变化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从形态学和组织学角度探讨钩介幼虫选择性寄生的机制。结果显示:褶纹冠蚌钩介幼虫机械入侵非寄主鱼——鲤鱼后鳃丝粒细胞增多,在钩介幼虫全部脱落后逐步恢复正常。其他寄生组与未寄生组无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对褶纹冠蚌寄主鱼和非寄主鱼未发现脾脏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影响到钩介幼虫的提前脱落,较大的鳃丝间距有利于更多的钩介幼虫寄生鱼体;鳃丝粒细胞增多是导致钩介幼虫提前脱落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