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在支架上安装有寄主鱼养殖箱,寄主鱼养殖箱的上端部覆盖有盖板,在盖板上固定有进水管,在寄主鱼养殖箱的右侧壁安装有溢流管,在所述盖板的下表面固定有隔离板,隔离板靠近溢流管,在溢流管上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在寄主鱼养殖箱的下方设有稚蚌收集箱,在稚蚌收集箱的上端部覆盖有收集支架板,在收集支架板上开设网袋安装孔,在网袋安装孔内放置收集网袋,在稚蚌收集箱的一侧设有蓄水箱,第三连接管的出水端接入循环水泵。本发明实现了寄生鱼脱落的稚蚌(幼虫)的自动收集,显著增加了寄主鱼的暂养成活率,提高了淡水蚌类寄主鱼筛选效果和效率。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8-02

    授权

    授权

  • 2017-04-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54 申请日:201610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3-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淡水蚌类人工繁育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尤其是涉及一种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背景技术

淡水蚌类是指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蚌目的物种,它们大部分具有特殊的生活史:在繁殖期,雄蚌将精子排至水体中,雌蚌通过滤水将精子输送至鳃上腔中,雌蚌再将成熟卵子也排入鳃上腔中受精,受精卵在鳃丝上发育为成熟的钩介幼虫,幼虫需要寄生在合适的寄主鱼鳃丝、鳍条或皮肤上,经过短暂的寄生变态发育成稚蚌,从而完成自然繁衍。淡水蚌类按钩介幼虫对寄主鱼的选择性差异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广泛性寄生类型,如无齿蚌属的种类,背角无齿蚌可以寄生在包括鲤鱼、鳙鱼、草鱼等多种常见鱼体上完成变态发育,但在不同鱼体的寄生变态率存在显著差异;第二类是专性寄生类型,只选择性寄生在某几种或特定鱼体上,如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可寄生在黄颡鱼、草鱼等,鲤鱼、鲫鱼为非寄主鱼;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可寄生在鳙鱼,鲤鱼、黄颡鱼为非寄主鱼;而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它只能寄生在淡水石首鱼上才能完成变态。此外,寄主鱼的规格也对幼虫的寄生变态率具有重要影响。

现存淡水蚌类约840种,除南极地区外世界各个地区均有分布,而目前已知寄主鱼信息的种类1/4不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水电站的兴建、江河改道、挖沙采矿、化工污染、外来种入侵等对蚌类的栖息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全世界蚌类自然资源出现较大幅度的衰退,一些物种已经灭绝或濒危。

在2015年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www.redlist.org)列出的517种淡水蚌类中,有161种处于近危或濒危等级,占总数的 31.1%,有31种已灭绝,仍有89种无统计数据。我国是亚洲淡水双壳类的起源中心,有许多特有种和珍稀物种,已经报道的淡水蚌类有42种。淡水蚌类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水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瘤丽蚌等主要几种经济蚌类的人工繁育研究较多,而绝大部分蚌类所需寄主鱼信息几乎仍是空白。长江和珠江流域蚌类自然种群和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一些物种甚至已成为濒危种,如佛耳丽蚌、橄榄蛏蚌、龙骨蛏蚌及珠母珍珠蚌等。

筛选出合适的寄主鱼种类和规格是实现淡水蚌类人工繁育与增殖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的筛选方法主要采用虹吸法每天从寄生鱼暂养箱底部吸出脱落的钩介幼虫和变态稚蚌,费时费力,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寄生鱼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且养殖水质难以保证,寄生鱼死亡率高,而导致寄主鱼的筛选效果与效率极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自动收集寄生鱼脱落的稚蚌、可以提高淡水蚌类寄主鱼筛选效果和效率的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在支架上安装有寄主鱼养殖箱,寄主鱼养殖箱的上端部覆盖有盖板,在盖板上固定有进水管,在寄主鱼养殖箱的右侧壁中部上方的位置安装有溢流管,在所述盖板的下表面固定有隔离板,隔离板靠近溢流管,在溢流管上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在寄主鱼养殖箱的下方设有稚蚌收集箱,在稚蚌收集箱,在稚蚌收集箱的上端部覆盖有收集支架板,在收集支架板上开设网袋安装孔,在网袋安装孔内放置收集网袋,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下端部伸入收集网袋内,在稚蚌收集箱的一侧设有蓄水箱,稚蚌收集箱与蓄水箱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相连,在蓄水箱的侧壁下端部固定有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出水端接入循环水泵,循环水泵的出水端接入进水管的进水端。

作为优选,所述寄主鱼养殖箱在前后方向上为截面呈倒直角梯形的棱柱结构,寄主鱼养殖箱的左侧壁为斜面,且寄主鱼养殖箱的左侧壁与其底面呈110~130°的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隔离板与寄主鱼养殖箱右侧壁平行,两者相距1~2cm,隔离板下端与寄主鱼养殖箱底部之间留有1~2cm空隙,上端与寄主鱼养殖箱两侧齐平。

作为优选,所述寄主鱼养殖箱与稚蚌收集箱之间保持1~1.5米的水压差。

作为优选,所述溢水管的出水口距离寄主鱼养殖箱的底面有35~45cm,溢水管的出水口距离寄主鱼养殖箱的顶端部有5~10cm。

作为优选,在所述进水管内设有水量调节阀。

作为优选,在所述蓄水箱内设有控温组件、初级过滤组件和微孔增氧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收集网袋的目数为150~250目。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管固定在稚蚌收集箱的右侧壁上端部下方5~10cm位置。

作为优选,在循环水泵的出水端与进水管的进水端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二级过滤桶组件和紫外线杀菌器。

本发明实现了寄生鱼脱落的稚蚌(幼虫)的自动收集,不仅减少了人工收集操作对寄生鱼的应激,通过水处理系统保持养殖水体水质稳定和循环利用,显著增加了寄主鱼的暂养成活率,提高了淡水蚌类寄主鱼筛选效果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寄主鱼养殖箱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在支架7上安装有寄主鱼养殖箱1,寄主鱼养殖箱1的上端部覆盖有盖板6,可以防止寄生鱼跳出,在盖板6上固定有进水管3,在寄主鱼养殖箱1的右侧壁中部上方的位置安装有溢流管5,在所述盖板6的下表面固定有隔离板2,隔离板2靠近溢流管5,在溢流管5上连接有第一连接管8,在寄主鱼养殖箱1的下方设有稚蚌收集箱9,在稚蚌收集箱9,在稚蚌收集箱9的上端部覆盖有收集支架板10,在收集支架板10上开设网袋安装孔,在网袋安装孔内放置收集网袋11,所述第一连接管8的下端部伸入收集网袋11内,在稚蚌收集箱9的一侧设有蓄水箱13,稚蚌收集箱9与蓄水箱1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12相连,在蓄水箱13的侧壁下端部固定有第三连接管17,第三连接管17的出水端接入循环水泵18,循环水泵18的出水端接入进水管3的进水端。

所述寄主鱼养殖箱1在前后方向上为截面呈倒直角梯形的棱柱结构,寄主鱼养殖箱1的左侧壁为斜面,且寄主鱼养殖箱1的左侧壁与其底面呈110~130°的夹角;这样可避免在寄主鱼养殖箱1的底部形成水流死角,有利于稚蚌的收集。

所述隔离板2与寄主鱼养殖箱1右侧壁平行,两者相距1~2cm,隔离板2下端与寄主鱼养殖箱1底部之间留有1~2cm空隙,上端与寄主鱼养殖箱1两侧齐平;这样有利于隔离板2两侧形成一定的水压差。

所述寄主鱼养殖箱1与稚蚌收集箱9之间保持1~1.5米的水压差。

所述溢水管5的出水口距离寄主鱼养殖箱1的底面有35~45cm,溢水管5的出水口距离寄主鱼养殖箱1的顶端部有5~10cm;这样可确保箱内水体不会从顶部溢出。

在所述进水管3内设有水量调节阀4;这样可调节控制进入寄主鱼养殖箱1的水流大小,保证脱落的稚蚌和幼虫全部从寄主鱼养殖箱1压出并从溢水管5排出。

在所述蓄水箱13内设有控温组件14、初级过滤组件15和微孔增氧组件16。

所述收集网袋11的目数为150~250目。

所述第二连接管12固定在稚蚌收集箱9的右侧壁上端部下方5~10cm位置。

在循环水泵18的出水端与进水管3的进水端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二级过滤桶组件19和紫外线杀菌器20。

所述收集支架板10为硬质塑料板,覆盖在稚蚌收集箱9上,收集支架板10的表面均匀开设圆形的网袋安装孔,网袋安装孔的孔径略小于尼龙材质的收集网袋11的直径,收集网袋11的袋口为圆形硬质塑料,确保收集网袋11可以卡在收集支架板10上。

所述控温组件14由温度检测器、控温器与制冷机、大功率加热器联合工作,调节水温在设定温度范围;初级过滤组件15为袋装珊瑚石;微孔增氧组件16为蓄水箱13底部通入微孔增氧盘,与超静音增氧泵联合工作,增加养殖系统水体溶氧;二级过滤桶19为脱脂棉过滤桶,内置脱脂棉可定期取出清洗和更换;紫外线杀菌器20中石英管可定期清洗并单独排出清洗的污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