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6h】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乡统筹进行过程中遇到瓶颈

1.1.2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1.3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及遇到的问题

1.1.4 综合体的建设方兴未艾

1.1.5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综述

2.1.1 国内外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

2.1.2 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进展

2.1.3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新乡村综合体构建的理论支撑解析

2.2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进程综述

2.2.1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2.2.2 国内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状况及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综合体发展进程及研究进展综述

2.3.1 综合体的由来以及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2.3.2 城市综合体研究进展综述

2.4 我国企业主导型农业园区的分析与评价

2.4.1 13个代表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2.4.2 对企业主导型农业园区的思考与讨论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新乡村综合体构建的理论解析

3.1 新乡村综合体概念构建的逻辑解析与提出

3.1.1 基于共生理论指导下的新乡村综合体

3.1.2 结合综合体内涵推广下的新乡村综合体

3.2 新乡村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3.2.1 新乡村综合体的定义

3.2.2 新乡村综合体名字提出的缘起与释义

3.3 新乡村综合体的特征解析

3.3.1 内部特征

3.3.2 外部特征

3.4 新乡村综合体的内涵解读

3.4.1 促进两大统筹协调:城乡统筹协调、三农统筹协调

3.4.2 配置两大核心要素:循环农业项目群、山水共生景观资源

3.4.3 实现三大发展重构:社会结构重构、空间建设重构、经济模式重构

3.4.4 促进三农升级发展:促进农业升级、促进农村升级、促进农民升级

3.4.5 构建三次产业完整体系:全新一产奠基、精品二产配套、优质三产服务

3.4.6 规划六大功能板块

3.4.7 三资——资质、资源、资本相结合才可成功打造综合体

3.5 新乡村综合体的构建动因

3.5.1 新乡村综合体是对城乡统筹建设的积极探索

3.5.2 新乡村综合体是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3.5.3 新乡村综合体是现代农业园区升级需求的产物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乡村综合体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 土地统筹利用问题

4.1.1 土地类型与发展方向方面

4.1.2 新乡村综合体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途径

4.1.3 新乡村综合体土地统筹利用的方式

4.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

4.1.5 其他土地利用相关政策解析

4.1.6 总结

4.2 建设资金运筹问题

4.2.1 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常见的融资方式

4.2.2 新乡村综合体资金筹措的几种创新方式

4.2.3 涉农企业融资体系分析

4.2.4 涉农企业创新融资渠道

4.2.5 政府项目资金支持方面

4.3 政府扶持政策问题

4.3.1 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

4.3.2 税收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

4.3.3 财政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

4.3.4 其他方式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

4.4 适宜区位规模问题

4.4.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4.2 区位条件

4.4.3 交通条件

4.4.4 风景生态资源条件

4.4.5 主导企业开发特色与农业主导产业

4.5 循环农业发展问题

4.5.1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念

4.5.2 循环农业层次与产业体系

4.5.3 循环农业园区型发展路径与模式

4.5.4 将循环农业经济与拓展传统农业空间和功能相结合

4.5.5 总结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5.1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

5.1.1 城乡规划学科

5.1.2 农业学科

5.1.3 土地利用规划学科

5.1.4 农业经济学科

5.1.5 风景园林学科

5.1.6 生态学科

5.2 新乡村规划建设的基础条件

5.2.1 新乡村综合体的选址研究

5.2.2 新乡村综合体区域发展基础

5.2.3 新乡村综合体资源分析与评价

5.3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模式的体系构建

5.3.1 综合体建设发展的发展定位

5.3.2 综合体建设发展的规划原则

5.3.3 综合体建设发展的规模与范围

5.3.4 园区功能板块配置和项目布局方法

5.3.5 园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安排

5.3.6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5.3.7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

5.3.8 园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及技术支撑模式

5.4 新乡村综合体建设管理与运行模式的研究

5.5 新乡村综合体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

5.6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流程与模式结构图

5.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新乡村综合体建设模式的规划实践——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的规划案例

6.1 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6.1.1 项目所在地的基础条件分析

6.1.2 规划的总体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6.1.3 规划布局思路分析

6.1.4 规划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6.1.5 园区空间结构的规划

6.1.6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的园区功能板块配置规划

6.1.7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6.1.8 园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6.1.9 园区产业结构分析与土地利用规划

6.1.10 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及技术支撑体系

6.1.11 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

6.1.12 园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评价

6.2 安微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6.2.1 项目区基本概况

6.2.2 园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6.2.3 园区功能分区与项目布局规划

6.2.4 园区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分析

6.2.5 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来源

附录2 中国行政区划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展开▼

摘要

按照共生理论,我们可以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共生单元,它们之间通过各种要素流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区域共生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客观上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之间统筹发展已成为当前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均有赖于城乡之间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本文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这一命题为核心出发点,以城乡统筹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归纳和推演创新,试图构建出一个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现实载体,以“综合体”思想为内核,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新型城乡统筹路径分支——新乡村综合体。它是以城乡规划学为基底,通过规划空间的手段来使区域城乡统筹格局得到良性优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它能够为在特定情况下,符合主客观条件基础上而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运用文献研读法、理论学习法、综合系统整治法和案例实证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推演,构建出新乡村综合体及其特征与内涵;然后通过对新乡村综合体所需的土地、资金、政策、区位等先决条件的论述,证明其开发建设的可行性;接着根据城乡统筹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如何规划建设新乡村综合体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究;最后通过相关实证案例的解析,对所提出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佐证。
   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城乡统筹中共生理论的运用与研究,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内涵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为载体,结合“综合体”的本质,明确本文意欲创建的新型路径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明晰地界定“新乡村综合体”的定义、特征及内涵,以利于读者形成清晰的认知体系。
   第二部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学、农业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新乡村综合体建设中涉及到的土地、资金、区位、技术模式四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论述,对“新乡村综合体”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这一命题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新乡村综合体开发建设所需的各项条件目前已初具雏形,且就发展趋势来看是大势所趋。
   第三部分:提出新乡村综合体的规划模式。基于以上分析研究,从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两个层面对新乡村综合体如何实现合理规划进行论述。在规划方法中,本文按照明确选址、定位功能、布局产业、配套设施、运营管理等步骤对新乡村综合体进行详细、有序的分层规划,最后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模式。
   第四部分:依据前文研究成果,以规划理论为指导,将规划模式运用到笔者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际项目的规划中,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检验,佐证模式的可操作性。
   总起来说,新乡村综合体这一城乡统筹新路径的本质,就是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纳入到一个系统里面进行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联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统一研究、统筹解决,构建有利于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格局和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制度方面提供参考建议,以达到实现城乡共兴、和谐一致发展的最终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