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研究
【6h】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

2.1 卡内基·梅隆大学概况

2.2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发展历史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3.1 人才培养目标

3.2 课程设置模式

3.3 课程结构及内容

3.4课程学分及比例要求

3.5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特点

3.6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个案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

4.1 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机构

4.2 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措施

4.3 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独特之处及其对国内工科院校的启示

5.1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独特之处

5.2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启示

5.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和阐述该校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其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经验特点,与此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探讨了优化我国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经历了萌芽、确立与成熟三个阶段。1903年至1922年,学校第一任校长Arthur Arton Hamerschlag提出“教育性、技术性与操作性”的教育哲学,代表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1936至1950年,Robert Doherty校长专注于学生多视角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推出“卡内基专业计划”,确立了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卡内基·梅隆大学与时俱进,融合国际视野、技术手段、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造与社会投入的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元素,学校发展出更加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演变的历史中,形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责任培养、学科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的通识教育传统。
  第二,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理念的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课程结构分为侧重语言能力沟通、集中“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领域和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塑造的三个知识模块内容。各学院在贯彻学校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融合各自学院专业学科特色和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而形成学科交叉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注重学生言语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塑造、尊重学生个性化修读方案的自主构建和通识课程设置模式独具匠心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三,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卡内基·梅隆大学各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在组织结构上以“本科生教务管理部门”为总负责机构,通过强化下设的“教师服务中心”和“学术发展中心”两个机构的服务职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学业指导等援助服务,来推动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通过导师制的课程指导和教学质量评鉴的调查问卷及严格的课程结业标准的管理措施保障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形成信息渠道来源全面公开保证课程申请的高满意度,线上线下服务有机融合推动课程质量的可持续化发展,多元互助的课程问题解决通道确保课程学习的高效化,绩效评估与晋升结业互联互通形成严格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估体系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特点。
  第四,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特点及启示。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特点表现出:(1)始终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坚持结合学院学科特色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传统;(3)坚持服务师生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4)始终将课程质量绩效考核作为师生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我国当前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系统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2)与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相融合,是凸显工科院校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3)注重师生课程服务建设,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4)规范课程绩效考核方式,是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