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纪录影像技术的人文表达——以中央新影的人文纪录片(2000-2010年)为例
【6h】

论纪录影像技术的人文表达——以中央新影的人文纪录片(2000-2010年)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纪录影像的人文关怀

二、影像技术的人文性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纪录影像视觉领域的文化观照

一、镜头运动:加强文化的表达力度

二、光与色彩:凸显文化的存在形态

三、情景再现:文化记忆的修复与传承

第二章 音响技术的人文功能

一、影像人文风格的塑造

二、画外人文空间的拓展

三、文化追忆方式的优化

第三章 时空组织的历史意蕴

一、文献:构建历史时空

二、现实空镜:承载历史的意涵

三、人物话语:开掘情感的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影像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影像便具有天生的纪实性。纪录影像经过了政论片时代,直接电影、真实电影阶段,到如今新纪录电影、商业纪录片蓬勃发展,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研究者对影像的本质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视觉时代的来临,给予了纪录影像多种表现形式技术和理念层面上的支持。
   国内的纪录影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以政论性汇编新闻片的形态出现,当时的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掌握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绝大多数胶片纪录影像素材,因此80年代以前的纪录影像基本上带着浓厚的官方色彩。80年代末,一部《望长城》打破了传统的纪录片形态,记者出镜、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转变已经带有了人文关怀的印记。90年代民间的新纪录运动,更是把人本、关注社会现实的纪录观念深入人心。新世纪以来,纪录影像的形态逐渐多样化,以中央新影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纪录片,通过视觉技术领域的精益求精,传递影像背后的人文关怀。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中央新影的人文纪录片为研究文本,以这些纪录影像人文关怀的技术维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文纪录片的画面、声音及时空结构等技术维度进行具体的解构和研究,意在揭示纪录片技术手段背后的人文关怀。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一份借鉴,同时也为影像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