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与时代同行的新教育实践
【6h】

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与时代同行的新教育实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一、课题的提出

(一)“聆听窗外声音”出场的时代背景

(二)“聆听”理念出场的当代语境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二、课题的意义

(一)“聆听窗外声音”:一个深刻的教育哲学命题

(二)聆听窗外声音:一个与时代同行的新教育理念

三、课题的创新

第一章“聆听窗外声音”:理论溯源与社会稽据

一、实践哲学:“聆听”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的交往实践哲学

(二)杜威的(经验)实践哲学

(三)陶行知的(行动)教育哲学

二、生活世界:“聆听”逻辑的根基

(一)生活世界:人的生存之域

(二)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观

(三)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

三、“聆听窗外的声音”:社会根据

(一)“聆听”之必然性依据:人的社会性与社会化

(二)“聆听”之可能性依据: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同构性

第二章“聆听窗外声音”:教育原点与逻辑起点

一、追寻原点

(一)世界之“原”

(二)人类之“原”

(三)教育之“原”的一般解读

二、“聆听”畛域中教育之“原”及逻辑起点

(一)教育之“原”:历史的逻辑的向度

(二)教育之“原”:本质的逻辑的向度

(三)教育原点之人之存在与生成、完善与发展

(四)“聆听”之逻辑起点

第三章 微观角度:“聆听”——人的存在与认识方式

一、“聆听”:人的存在方式

(一)“聆听”之本义

(二)“聆听”之蕴义

(三)“聆听”之“生存论方式”

二、聆听:人的认识方式

(一)“聆听”:理解和认识的前提

(二)“聆听”之于教育:认识世界的方式

三、聆听:人的价值追求方式

(一)主体性意义追求

(二)平等关系追求

(三)参与和共享的追求

(四)创造性生成的追求

(五)崇高精神的追求

第四章 宏观角度:“聆听”——主体与对象

一、“聆听”的主体:“自我”与“他者”

(一)现代教育的“自我”之维——“单一主体中心性”

(二)“他者”之维

(三)“聆听”闻阈中的“自我”与“他者”——主体际共生性

二、聆听的对象:现实世界

(一)“聆听”社会的声音:人与社会交往

(二)“聆听”自然的“声音”:师生与自然交往

(三)聆听家庭的声音:人与家庭交往

(四)聆听“自我”的声音:人与自身交往

第五章“聆听窗外声音”:意义与关系场

一、时空维度:“聆听”时态及场域

(一)“聆听”时间形态:“窗内”和“窗外”由合一到分离

(二)“聆听”空间形态:“三大教育”共在关系场域

(三)“聆听”:“幸福与完整教育生活”意义关系场

二、价值维度:“事实”与“价值”及其三重关系

(一)“聆听”:“事实”与“价值”通约之桥

(二)“聆听”:现实与理想

(三)“聆听”:适应与超越

(四)“聆听”:实然与应然

第六章“聆听窗外声音”:路径与形式

一、“聆听”路径:基于实践与生活

(一)“聆听”:呼唤实践回归——在“实践中实践”

(二)“聆听”:与时俱进——“在生活中生活”

(三)“聆听”:双重整合——“在经验中经验”

二、“聆听”形式:教育及学校发展共同体

(一)基于学校学习共同体的“聆听”

(二)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聆听”

(三)基于“家校社”协作共同体的“聆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是担负未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重任的人,他们要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提出具有价值的新思想,具有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这些能力不是青少年踏入社会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学校阶段逐步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是学校、社会、自然、家庭紧密结合的合力作用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只重视学校正规教育,忽视与现实世界交往;只重视纵向连接,忽视与现实世界的横向沟通,从而导致了教育及师生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家庭疏离、与人自身疏离。《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提出:“要想形成实际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模式,可能其重要的方面讲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这说明在我们新世纪的教育中,学校将不是脱离外部现实世界,而是要重新扎根于现实世界,努力发展学校与外部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学校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发展我们的教育。同时,全球化社会条件下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青少年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上获得的有限知识,他们需要走向现实世界,走出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参与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教育、学校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师生“聆听窗外声音”即“聆听”现实世界各方面的声音,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以达到教育所应具有的目的。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作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着重阐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导言)为什么“聆听窗外声音”,即“聆听”理念出场的时代背景及其必然性。现时代,学校教育排斥人的现实社会生活经验,用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在人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圈出一块专有的“地盘”,忽视了与现实世界的交往、遗忘了对生活的“聆听”、阻隔了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教育的世界只狭缩为学校的世界甚至仅仅是书本的世界,由此导致了教育与自然、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自身的分离。师生“聆听”现实世界是培养其适应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青少年在学校教育的阶段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现实需要。而“聆听窗外声音”的理论与实践,顺应了全球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发展教育事业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聆听窗外声音”是“聆听”哲学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深刻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性、现实世界的交往性以及教育生活的实践性。同时,它尊重“选择”、注重“差异共存”,倡导行动、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重视“反身性”,富有辩证性,是新教育的时代性彰显。
   第二部分(第一章)是对“聆听窗外声音”理论基础的解读。贯穿本论文的理论主线是探讨教育与人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是对人的交往、人的实践及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解。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本课题核心理论基础,以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以及她在当代的提升——交往实践观为核心理论支撑,阐释了实践对人及其生命的生成与发展的机制和基础作用,人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对世界的改变和改造作用以及交往实践对教育的特殊意义。同时,以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人”出发认识人、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解人的实践立场和关系,以人的关系思维和现实思维作为方法论指导,从交往的视角,从主体际关系中把握人,而不是把人看成单纯的孤立的个体。
   第三部分(第二章)对教育原点和逻辑起点进行了界定与论证。把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结合,从教育的源头——“发生地”,从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从对“人”更进一步的具体的深层次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原点是基于人类最原初、最基本、最简单、最具体、历史地、逻辑地本质地呈现并由此展开的基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人及其生命的存在与生成、完善与发展,归返教育原点的路径就是“聆听窗外声音”,而“聆听”的逻辑起点就是基于原点的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
   第四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什么是“聆听窗外声音”及“聆听”窗外的什么“声音”进行了觉解。“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教育最本质的问题,存在与发展之于“聆听”具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聆听的主体是师生及制度化学校教育,“聆听”的对象是自然、社会、他人、家庭等现实生活世界、社会生活实践。
   第五部分(第五章)从时空维度和价值维度考察了“聆听”的关系场和意义场。教育是一个生活、实践及其价值体现的关系场和意义场,教育过程是生活实践过程,走向教育就是走向生活世界和生活实践。就教育教学而言,“窗内”和“窗外”是一个统一的“异质共存”的生活世界场域,青少年学生不只是生活在学校场域里,而且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共在”关系场中,社会、学校、家庭是同一个时代的三种场景,必须确立三者之间的相互“聆听”主体及关系场、意义场,才能完成“窗外声音”的“聆听”以及从现实到理想、适应到超越、实然到应然的趋向过程。
   第五部分(第六章)是怎样“聆听窗外声音”,本文在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怎样聆听”探讨了以培养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综合实践课程共同体、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体等为载体的“聆听”的形式与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