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提示意图与提示结果对4~6岁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6h】

提示意图与提示结果对4~6岁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选择性信任的基本概念

1.2 意图的概念

1.3 结果的概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特点

2.2 言语认知领域中的选择性信任

2.3 社会认知领域中的选择性信任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1.2 本研究的思路

2 实验一 提示意图与提示结果对4~6岁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4 结果

2.5 分析与讨论

3实验二 提示意图与部分找到结果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5 分析与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4~6岁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特点

4.2 儿童意图判断的发展与选择性信任的发展不同步

4.3 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内在机制

5结论

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7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选择性信任是指儿童根据不同线索对信息提供者的可信赖度进行判断,有选择性地相信其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性信任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儿童选择性信任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选择性信任,而且发现影响选择性信任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息提供者的知识状态、可信度特质、心理状态以及旁观者的非言语线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究意图与结果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但是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儿童通过间接手段来推断提示者事先是否知道物品在哪个盒子里,缺少直接的感官证据,导致儿童无法确定提示者是否真的有关于物品位置的知识;第二,儿童通过提示者的情感反应来推断提示意图(例如通过微笑来领会意图),情感反应可能干扰意图本身对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实验1借鉴经典的“熟悉-测试”范式,采用3(年龄:4岁、5岁、6岁)×2(提示意图:帮助、欺骗)×2(提示结果:找到、没找到)的被试间设计研究了提示意图与提示结果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实验程序如下:首先观看熟悉视频,儿童看到提示者把糖果放到一个盒子里,寻找者根据提示者的指示找糖果。儿童根据熟悉视频中提示者是否让寻找者到原先放糖果的盒子里找糖果直接识别提示意图是帮助的还是欺骗的。然后轮到儿童找糖果,记录儿童是否采纳提示者的建议。结果发现:4岁儿童虽然能识别提示者的意图,但对不同提示者仍表现出轻信偏差,直到5岁,儿童才表现出选择性信任。而且只有当提示意图与提示结果相匹配时,5~6岁儿童才能做出正确的信任判断。
  但是,我们无法区分儿童到底是因为信任提示者还是虽然心中不信任提示者,可是由于提示结果总是好的(因为每一次都能找到糖果),为了也能得到糖所以采纳提示者的建议。如果根据提示者的建议,并不是每次都能找到糖果,儿童是否还会继续信任提示者呢?
  实验2增加了部分找到结果这一水平,采用2(年龄:5岁、6岁)×2(提示意图:帮助、欺骗)×3(提示结果:找到、部分找到、没找到)的被试间设计进一步考察当提示结果之间不一致时儿童选择性信任的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能正确识别欺骗-部分找到情境中提示者的意图,但无法识别帮助-部分找到情境中提示者的意图。(2)虽然5~6岁儿童能正确识别欺骗-部分找到情境中提示者的意图,但仍不能作出正确的信任判断,出现“认知”与“行为”的分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