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道德重构
【6h】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道德重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引言

第1章社会转型及道德含义的界定

1.1社会转型含义的界定

1.2道德含义的界定

1.4道德演进的理论基础

1.4.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1.4.2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性质分析

1.4.3道德规范的经济功能

第2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状分析

2.1社会道德失范含义及其本质

2.1.1社会道德失范含义

2.1.2社会道德失范的本质

2.1.3道德失范的消极结果

2.2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状

2.2.1从社会失范的层面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失范一方面表现为社会规范缺乏,另一方面又呈现出社会规范二元化的倾向

2.2.2从社会个体失范的意识倾向来看,社会个体呈现心理失调和行为从众,模仿趋势

2.2.3从社会个体失范的行为方式角度看,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多变性,从而导致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矛盾性、浮躁性和表面性的态势。

第3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结构的变化

3.2传统伦理道德的缺憾

3.3社会控制体系的弱化

3.4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多元价值冲突

3.5社会公众心理失调

第4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重构

4.1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重构的目标

4.1.1道德评价的标准

4.1.2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4.2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重构的指导思想

4.2.1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4.2.2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

4.2.3必须全面反映新型的所有制结构

4.2.4必须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3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重构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4.3.1集体主义原则

4.3.2互惠互利原则

4.3.3效益和公平相结合原则

4.3.4解放和发展人的个性原则

4.4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重构的路径

4.4.1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增强道德约束力和权威性

4.4.2强化社会规范施行的控制手段

4.4.3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4.4.4增强道德赏罚,建立道德保障机制

4.4.5加强道德教育,开放道德教育模式

4.4.6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展开▼

摘要

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以我国的社会转型为历史背景,从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道德失范问题进行辩证的论述与分析。当代中国正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和过渡,如果从经济角度透视,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这一转轨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道德失范指的是一种道德状态,即由于社会既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规范约束力,从而呈现出的某种混乱与无序。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为新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道德失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消极方面,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重构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路径。转型时期我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失衡与物欲膨胀的局面,同时,制度供给不足和法制不健全以及多元价值观冲突和道德教育滞后的情况也较为严重。道德失范便是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增强现代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和社会调控功能,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增强道德赏罚、建立道德保障机制,也应该引起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而道德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社会舆论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人们的善行的赞扬和恶行的谴责,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