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缺血性肠病140例临床分析
【6h】

缺血性肠病140例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方法

结果

一、性别

二、年龄

三、临床症状

四、体征

五、实验室检查

六、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乳酸、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分别对缺血性肠病预后的判断

八、腹部CT、CTA、DSA

九、结肠镜检查

十、 DSA、结肠镜、CTA对缺血性肠病检出率的比较

十一、误诊

十二、缺血性肠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十三、治疗

十四、死亡患者分析

讨论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症状及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及ROC曲线分析对缺血性肠病预后的分析

五、影像学检查

六、误诊分析

七、危险因素分析

八、死亡病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寻找导致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通过比较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病的检出率,探寻诊断该病的敏感性高的检查方法;分析各项化验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寻找能反映该病预后的指标。
  方法:
  对2006年1月5日-2016年6月28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1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ROC曲线。
  结果:
  1.一般情况:140例患者中男63例(45%),女77例(55%)。以50-85岁患者发病较多。
  2.临床表现:本组9名(6.4%)患者无腹痛,余均有腹痛。后者中80名(57.1%,80/140)有腹部体征,51名(36.4%,51/140)则无。本组有66名患者便血。
  3.实验室检查:84人行D-二聚体检查,53人(63.1%,53/84)高升。55人行乳酸检查,35人(63.6%,35/55)升高。
  4.WBC、LDH、乳酸、D-二聚体、HCT对缺血性肠病预后的判断:当WBC≥10.75×109/L、LDH≥259.5IU/L、乳酸≥2.25mmol/L、D-二聚体≥2.33μ g/ml时,预后差,病死率高;反之,预后好。生存组和死亡组的HCT无显著差异(P>0.05)。
  5.影像学检查:
  (1)本组有59人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名见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名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形成,1名见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2)22人行增强CT,2人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人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3)56人行肠系膜血管CTA,36人可见肠系膜血管栓塞、狭窄或血栓形成。
  (4)12人行肠系膜血管造影,11名为阳性,1名为阴性。
  (5)86人行结肠镜检查,有82人检出该病。
  (6)对于该病,DSA和CTA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0.05)。而结肠镜的检出率要高于CTA(P<0.05)。
  6.误诊:
  (1)本组140例患者中首诊误诊50例(35.7%),多误诊为肠梗阻。
  (2)误诊与未误诊病例的比较:当出现便血、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症状时误诊和未误诊病例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7.危险因素分析: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房颤、糖尿病、腹部手术、冠心病、肝硬化、高脂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该病的发生相关(P<0.05),年龄≥60岁、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为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8.治疗: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9.本组患者共有30人死亡,死亡率为21.4%(30/140)。
  结论:
  年龄≥60岁、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的患者易发生缺血性肠病,结肠镜对该病的检出率最高,患者的WBC、LDH、乳酸、D-二聚体结果升高提示预后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