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完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及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6h】

完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及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完全川崎病(cKD)及不完全川崎病(iKD)纳入标准及分组

2.2血液检测与判定方法

2.3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1.1两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

3.1.2两组间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1.3两组间体液免疫指标的比较

3.1.4两组间细胞免疫指标的比较

3.2.1 患儿年龄、性别、热程及感染指标与并发冠脉损害的关系

3.2.2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及意义: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其有自限性的特点,目前病因、发病机制仍没有研究明确,此病在6个月到5岁的幼儿时期高发,相对于女孩,男孩具有更高的发病率。根据报道[1]川崎病(KD)的发病具有种族差异性及地域性,表现为亚洲人种发病率最高,欧美发病相对较少。川崎病可因临床症状,分为完全川崎病(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cKD)和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完全川崎病(cKD)也称典型川崎病,在临床容易诊断;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因为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高,而临床可供诊断参考的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特异性,不易诊断,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探索。有报道[2]显示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发生冠脉损害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完全川崎病(cKD)患儿,不完全川崎病(iKD)因其症状的不典型,既往一贯的诊断标准,已在临床工作中不再适用,寻找一套完整无误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大量有关iKD与cKD的对比研究显示,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差异明显,但在临床实验室相关指标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全川崎病(cKD)患儿大多数以临床症状典型以确诊,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和感染性疾病没有太大差异性,不完全川崎病(iKD)从病因学分析也有感染因素而引起发病的机制,因此实验室炎性指标的明显改变对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有一定诊断意义。同时不完全川崎病(iKD)在免疫系统活化程度可能不如完全川崎病(cKD)而导致临床表现显现的少,所以免疫指标的探索对鉴别诊断上亦有一定的价值。因此2004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在对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评估时,把相关感染指标列入内,包括WBC、ESR、CRP、PLT等8项炎性指标,有助于不完全川崎病的及早诊断。也有研究者以免疫指标作为分析完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鉴别诊断的一个突破点,并有一定诊断意义,为后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年来87例川崎病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及免疫情况,同时警惕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性,行心脏彩超检查以评估冠状动脉情况,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方法: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01月间儿内科住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共104例病例,剔除未系统完善相关检查的川崎病患儿,共87例入选,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病程等一般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査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T细胞亚群(CD4+、CD8+、CD3+)及心脏彩超等,其中男42例,女45例,根据不完全川崎病和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分为cKD和iKD两组。总结分析:①87例川崎病患儿年龄、性别、热程等一般情况;②比较cKD与iKD两组之间在相关实验室检査指标的异同,全部患儿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在入院治疗前进行,主要观测患儿有无冠脉损害(CAL)。数据分析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对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釆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KD)并发冠脉损害的因素先用交叉表、X2检验单因素分析,后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完全川崎病(cKD)和不完全川崎病(iKD)统计学分析中在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者的发病在年龄及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
  2、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在炎性指标方面白细胞计数及CRP有统计学意义,体液免疫方面在统计学无意义(P>0.05),细胞免疫方面中CD3+和CD4+/CD8+的比值在统计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川崎病(KD)并发冠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为:年龄<1岁的OR=3.305,95% CI为(1.401,7.794),P=0.027;CRP>100 mg/L的OR=4.625,95% CI为(0.899,5.742),P=0.014,血沉>100 mm/h的OR=3.476,95% CI为(0.765,6.447),P=0.007,白细胞计数>20×109/L的OR=3.842,95% CI为(1.562,9.453),P=0.000。
  结论:
  1、白细胞计数、CRP、CD3+、CD4+/CD8+的变化在临床鉴别完全川崎病(cKD)和不完全川崎病(iKD)时有一定指导意义。
  2、川崎病(KD)患儿中年龄<1岁、CRP>100mg/L、血沉>100mm/h、白细胞>20×109/L可作为川崎病(KD)并发冠脉损害(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