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40例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6h】

140例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3、诊断分型

4、疗效判定

5、统计分析

结果

1、导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数量及构成比例

2、肝损害发生时间

3、肝损害临床分型及转归

4、肝损害临床分型及引起黄疸例数

5.治疗效果

6.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害举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近年来临床药物中新药的不断开发、中药的广泛应用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供给临床应用的药物种类及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非处方药、中成药及中药的种类不断扩大,患者乱用非处方药、保健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的几率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资料。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沈阳军区总医院11年来住院病历,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者并根据诊断标准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类型、时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预后情况等逐项进行分析。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秩和检验,取a=0.05为检验标准。
   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72例(51.41%),女48例(48.6%),男女无显著差异;平均年龄(48.5±35.5)岁,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13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以中药为最多(32.6%),其次为解热镇痛药(15%)、皮肤病用药(12.86%)、抗生素(12.14%)等;用药两周内出现肝损害患者127例(90.1%),2~4周内出现肝损害患者1例(0.7%),4周以上出现肝损害患者2例(1.43%),无法提供具体出现肝损害时间的患者10例(7.14%);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临床表现阳性率为100%;临床以肝细胞型肝损害最常见86例(61.43%),其次为混合型40例(28.57%)、胆汁淤积型14例(10%);临床治愈31例(22.14%),好转72例(51.43),未治愈29例(20.71%),死亡8例(5.71%);出现黄疸70例(50%)未出现黄疸70例(50%);出现爆发性肝功能衰竭2例,均临床死亡。
   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无特异性,与病毒性、酒精性肝炎相似;目前可引起肝损害的常用药物可达数百种,以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发生率较高,达32.6%;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应用排除法进行诊断,诊断较困难;药物性肝损害与其引起损害后进行治疗不如早期预防:注意安全用药、注意用药人群、及时检测化验指标、注意相对危险因素、及时就诊;根据药物的毒性和寄主易感性只见的关系,可将肝损害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药物代谢的反应形式分为代谢激活和灭活、解毒;目前中毒和药物性肝损害的数据库迟迟不能建立或健全也是药物性肝损害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病治愈好转率较高,如及时停药或干预治疗可达到理想效果;重症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例数较少,但预后较差。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作为医学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该药的用法、疗效、适应症,更不能忽视其毒副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将药物使用风险降到最低,发挥药物最大功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