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预测水体中铜对川丁鱼的生物有效性
【6h】

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预测水体中铜对川丁鱼的生物有效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污染

1.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1.3 重金属的形态与毒性

1.2 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1.2.1 离子选择电极法

1.2.2 阳极溶出伏安法

1.2.3 计算法

1.2.4 离子交换树脂法

1.2.5 连续提取法

1.2.6 其他方法

1.3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

1.3.1 生物指数法

1.3.2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1.3.3 生物毒性试验

1.3.4 生物残毒测定

1.3.5 生态毒理学方法

1.3.6 生物传感器方法

1.4 重金属对鱼的生物有效性

1.4.1 影响因素

1.4.2 鱼类对重金属的吸收途径

1.4.3 重金属在鱼中的蓄积情况

1.4.4 重金属的生物放大作用

1.4.5 重金属在鱼体中的生物转化与消除

1.5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1.5.1 DGT采样装置的组成

1.5.2 DGT技术的原理

1.5.3 DGT技术的应用

1.5.4 DGT技术的优点

1.5.5 DGT技术的发展方向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铜对鱼的生物有效性

2.2.1 人工河水

2.2.2 实验用鱼的选择和驯养

2.2.3 川丁鱼5天亚慢性毒性实验

2.2.4 铜暴露实验

2.2.5 川丁鱼的消解

2.3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对铜的累积特性

2.3.1 醋酸纤维素渗析膜的预处理

2.3.2 结合相的纯化

2.3.3 结合相的浓度优化

2.3.4 DGT装置的安装

2.3.5 条件扩散系数的测定

2.3.6 配位数的测定

2.3.7 条件稳定常数的测定

2.3.8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回收率的测定

2.4 DGT和川丁鱼对铜吸收的相关性研究

2.4.1 川丁鱼存在条件下条件扩散系数的测定

2.4.2 对比DGT和川丁鱼对游离铜的吸收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原子吸收光谱仪对Cu(Ⅱ)的响应曲线及回收率

3.2 铜对川丁鱼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

3.2.1 川丁鱼5天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

3.2.2 川丁鱼对铜的吸收过程

3.2.3 铜浓度对川丁鱼的影响

3.2.4 小结

3.3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对铜的累积特性

3.3.1 醋酸脂纤维素薄膜的预处理

3.3.2 结合相浓度优化

3.3.3 条件扩散系数的测定

3.3.4 配位数的测定

3.3.5 CMC、PSS和PAAS与Cu2+条件稳定常数的测定

3.3.6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回收率的测定

3.3.7 小结

3.4 DGT和川丁鱼对铜吸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3.4.1 有川丁鱼存在条件下条件扩散系数的测定

3.4.2 DGT和川丁鱼对铜的累积结果

3.4.3 三种结合相的DGT和川丁鱼对铜吸收的相关性

3.4.6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游离铜离子对川丁鱼的生物有效性。对川丁鱼进行了5天亚慢性毒性实验,以此确定了川丁鱼铜暴露实验的最佳浓度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川丁鱼对铜的累积规律,包括累积时间和游离铜离子浓度两个因素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三种液体结合相的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对铜的累积特性。三种结合相分别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苯乙烯磺酸钠(PSS)、聚丙烯酸钠(PAAS)。
  最后,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川丁鱼和DGT同时对铜离子进行累积,观察两者对游离铜离子的累积规律,以此为基础分析DGT和川丁鱼累积铜的相关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铜对川丁鱼的生物有效性研究方面,选定川丁鱼暴露实验的铜浓度范围为0μg/L-50μg/L;鱼鳃和鱼体对铜的累积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增长速率逐渐缓慢;鱼鳃和鱼体中铜含量与水相游离铜浓度成正相关关系;鳃部累积量较鱼体累积量高出一个数量级,鱼鳃累积铜的速率大于鱼体累积铜的速率。
  本研究所采用的以CMC、PSS、PAAS为液态结合相的DGT均可有效的累积水相中的游离铜离子。
  对比DGT和川丁鱼对游离铜离子的吸收可知:在实验室条件下,DGT、鱼鳃和鱼体的金属累积量均与水相游离铜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CMC、PSS、PAAS为结合相的DGT装置铜累积量与川丁鱼的铜累积量同样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可推断,用DGT预测铜对川丁鱼的生物有效性是可行的,其累积量能够反映一定时间内水环境中川丁鱼的金属累积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