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以民间佛教信仰与禅修者为例的实证研究
【6h】

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以民间佛教信仰与禅修者为例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信佛在民间

1. 1. 1 民间拜神与“拜”佛

1. 1. 2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性成佛

1.2殊胜法门之禅

1. 2. 1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禅宗

1. 2. 2内观、冥想与正念

1.3 研究的基本范式

1. 3. 1. 情绪启动范式

1.3.2.点探测范式(dot-probe task)

2 问题提出

研究一 阈下佛教情绪启动对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反应影响

3.1 实验一阈下佛教情绪启动对情绪面孔判断的影响

3. 1. 1 研究目的

3. 1. 2 研究假设

3. 1. 3 研究方法

3. 1. 4 被试

3. 1. 5 研究工具

3. 1. 6 实验材料

3. 1. 7 实验程序

3. 1. 8结果与分析

3.2 实验二阈下佛教情绪启动对情绪图片判断的影响

3. 2. 1 研究目的

3. 2. 2 研究假设

3. 2. 3研究方法

3. 2. 4被试

3. 2. 5研究工具

3. 2. 6 实验材料

3. 2. 7 实验程序

3. 2. 8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研究二:内观禅修者对情绪刺激源的反应倾向的研究初探

4.1 实验一习禅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基于点探测的实验研究

4. 1. 1 研究目的

4. 1. 2 研究假设

4. 1. 3研究方法

4.1.4被试

4. 1. 5 研究工具

4. 1. 5 实验材料

4. 1. 7 实验程序

4. 1. 8 结果与分析

4.2 实验二 习禅者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效价评定

4. 2. 1 研究目的

4. 2. 2 研究假设

4. 2. 3研究方法

4. 2. 4被试

4. 2. 5 研究工具

4. 2. 6 实验材料

4. 2. 7 实验程序

4. 2. 8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拜神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祭拜的神种类繁多,在中国文化强大同化力的作用下,外来的宗教和土生土长的宗教互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多神崇拜的现象。大部分中国人所祭拜的鬼神来自道教、民间信仰以及佛教。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自产生后开始了漫长的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多种不同信仰形态。在中国民间的多神崇拜中,佛门圣者跟来自其他宗教的神明有着一个相似的作用,即众生将佛门圣者作为“消灾去祸”、“福佑还愿”的庇护神。人们也因为感觉有着强大后盾而得到了有效的心灵安抚。因此本研究将从情绪的角度出发,探索民间信佛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研究一将通过两个实验对此加以验证。实验一运用阈下启动实验范式,利用佛教材料图片,使被试被动的引发出与佛教有关的经验,并形成特定准备状态,继而对随后情绪面孔的正负性判断造成影响。实验二运用相同的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对情绪刺激的效价值做出评分。研究一的两个实验结果说明:第一,佛教经验可以通过阈下启动引发,这种情绪准备状态对被试的认识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对于大学生被试而言,佛教材料与正性面孔、正性情绪图片有内在一致性,与负性情绪图片有内在不一致性。我们推测佛教的图像信息启动了被试对神明庇佑的的概念,也因此证明民间对佛教的理解更多的是其趋向积极,远离消极的一面。
  然而,真正佛教的教义与民间佛教信仰相去甚远。对于其精髓,元音老人曾用四个字强调是“明心见性”。所有法门,一切经论都遵守同一个主旨,也就是如何带领修行者扫除妄念,实证真性,了知真心。研究二的两个实验分别使用点探测范式,结合SAM的情绪图片效价值评定程序,通过禅修者与普通群众的差异性比较来探索禅修对人情绪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禅修者对面孔情绪刺激在不同的呈现时间(100ms,500ms,1250ms)下均不显示有注意偏向;禅修者对正性和中性情绪图片的评分比普通人更偏向于中值5分,对于负性图片的得分也更偏向于中值5分。即禅修使人的情绪反应更加平和。研究二印证了禅修能提高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并能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本论文通过两个研究对佛教对情绪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民间佛教信仰和禅修法门的不同之处有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禅修作为一门情绪和认知的自我监控方法的认识。并且有助于推动佛学研究的“心理学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