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赵家璧1930年代的文学编辑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6h】

赵家璧1930年代的文学编辑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缘起:赵家璧的文艺传播个案剖析

一、编辑主体在文学建设中的崇高地位

二、赵家璧在新文学传播中的显著成就

三、赵家璧1930年代文学传播活动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文献综述:赵家璧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1930年代文学场中的赵家璧

第一节 1930年代的文学场

一、政治权力干预

二、商业观念浸染

三、文艺观念论争

第二节 文学编辑:赵家璧的文化身份

一、赵家璧的文化人格特征

二、学生时代的文学编辑实践

三、职业生涯的文学编辑成就

第三节 赵家璧的文学编辑思想

一、奉献精神:真诚服务作家

二、编辑意识:自觉建构经典

三、开放态度:真诚学习西方

四、传播理念:积极利用市场

第二章 开拓作家资源一一汇聚现代文学的生产力量

第一节 赵家璧的作家资源

一、赵家璧与1930年代的上海作家群

二、私人关系网络与作家资源

三、公共交往空间与作家资源

四、作家资源与作品质量

第二节 赵家璧与徐志摩作品的流传

一、《志摩全集》:徐志摩全集的最早版本

二、《爱眉小札》:真迹手写影印本的典范

第三节 赵家璧与左翼文学的突围

一、赵家璧的文化反“围剿”

二、赵家璧的左翼文学编辑成果

第三章 借鉴外国文艺一一提供现代文学的创作摹本

第一节 翻译西方与改写中国

一、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二、拿来、融化、创新一一赵家璧对待外国文学的学习态度

第二节 赵家璧对翻译文学的编辑贡献

一、泛文学语境下的现代意识传播

二、对世界文学图景的系统性描绘

第三节 赵家璧对外国文学译介的贡献

一、赵家璧对外国文艺思潮的普及

二、《新传统》的学术价值

第四章 编纂文学选本一一建构现代社会的文学经典

第一节 文学选本与经典建构

一、新文学选本建构经典的功能

二、赵家璧所编文学选本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 对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反思一一组织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

一、《大系》中的集体智慧

二、《大系》中的意见分歧

第三节 选本自身的经典性一一《中国新文学大系》在文学史中的坐标意义

一、新文学合法地位的自我证明

二、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模板

三、带动“文学大系”系列文献的出版

第五章 适应市场法则一一接纳现代文学的商品属性

第一节 赵家璧对良友品牌的继承和重塑

一、20世纪初文学的商品化生产机制

二、“良友”品牌的产生和确立

三、赵家璧对“良友”品牌的经营策略

第二节 赵家璧的文学市场策略

一、杂志化的编辑方法

二、图像化的传播手段

三、品牌化的经营措施

四、多元化的营销路径

结语

一、赵家璧在文学场中的主体作用

二、赵家璧对中国文学现代化与经典化的建构

三、赵家璧研究的当代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图书、报刊等印刷媒介的成熟与普及改变了以往文学传播的模式,现代传媒机制中的作者、编辑、媒介构成了文学传播的核心力量。文学编辑作为媒介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把关人”和推动者的作用,调节着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传播与接受行为,是文学传播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往往通过倾注于文学读物中的编辑劳动将文艺作品、文艺动向和文艺思想传播出去,并试图引导社会的文学审美倾向。
  赵家璧(1908-1997),上海市松江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编辑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在中国193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新文学建设的重要性,迫切地为中国文学寻找现代化发展道路。他广泛联络作家,汇聚和保存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创作力量;他有计划、有体系地向国内读者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范本,将中国文学引向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他积极开拓现代文学选题,以丛书和选本等编辑手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做出努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他探索出一系列普及文学优秀读本的办法,积累了文学的市场化生存经验。赵家璧的文学编辑策略融会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造就了《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一批现代文学的经典文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的缘起、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赵家璧在出版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新文学大系》等编辑成果不足以概括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总体上看,有关赵家璧研究的文献多聚焦于他的编辑出版成就,较少关注他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探求。本文对赵家璧1930年代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影响开展的研究,是对文艺传播学中文学编辑主体进行的个案研究,将通过研读文献,交叉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方法,着力剖析赵家璧编辑行为深层的文学史意义。本文涉及现代文学史典型的时间、空间和作家群体,重新评价了文学编辑在文学史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一章从“场域”理论角度分析赵家璧与1930年代文学场的概况。当时的文学场呈现出明显的几个特点:政治权力干预,商业观念浸染,文艺观念论争。赵家璧的教育背景和学生时代的文学编辑经验构成了他参与文学场竞争的文化资本,也建构了他的文化身份——文学编辑。他作为新文学的传播者,自觉担负起整理旧文、启发新人的历史使命。赵家璧的文艺传播思想是他长期文化实践经验的沉淀,是他处理与作家关系和对待文学经典化、外国文学输入中国、文学商业化等文学现象的指导性原则。
  第二章从文学社会学角度阐述赵家璧开发作家资源、集结中国现代文学生产力的过程。作家资源是作品资源的源头活水,赵家璧通过师生、同乡、同事等基础社会关系而营建起来的作家交往网络,大大拓展了他接收和传播文坛信息的渠道。他将召集起来的文化精英组织到大型文学丛书的编纂工作中,实现了编辑与作家建设新文学的共谋。赵家璧具有文学史家的敏感,是最早整理徐志摩遗著的专业编辑,为确立徐志摩的文学史地位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赵家璧为左翼文学的文化反“围剿”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表现出他无惧无畏传播进步文艺的精神。赵家璧广泛团结作家群体,通过编辑工作组织起社会化的文学生产活动,促进了新文学的繁荣。
  第三章阐述赵家璧对外国文艺的学习态度和在图书出版事业上对翻译文学的传播贡献。赵家璧的翻译文学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倡的“真诚地模仿”的翻译观一脉相承,他通过编辑和出版翻译著作向中国民众普及现代意识,他所描绘的世界文学图景借助一定的编辑策略而彰显了系统性。赵家璧也亲自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著作,广泛引入西方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和理论,特别是他有关美国文学的理论专著《新传统》,在剖析美国文学独立发展脉络的同时,指出了美国经验对我国新文学建设的参考价值。赵家璧传播的翻译文学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创作的摹本,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与成熟。
  第四章阐述赵家璧通过选本编纂手段建构现代文学经典的理念与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选本在传播作品、塑造经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家璧将这一方法借用到对新文学的传播中,《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中国新文学大系》《世界短篇小说大系》体现了他对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标准及为新文学经典化所做出的努力。《中国新文学大系》不拘一格的编选者队伍呈现了1930年代中国文坛流派并峙的状况,编选者从各自角度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所进行的评述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文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奠定了赵家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开始。
  第五章从文学出版商业化的趋势入手,探讨赵家璧为加强优秀新文学读本的传播效果而在接纳文学的商品属性、适应文学市场法则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是中国现代书业的先锋,赵家璧的文学编辑活动的顺利开展以适应中国现代文学的商品化生产机制为前提。现代作家稿酬意识的觉醒以及出版机构商业经营模式的建立使文学的商品属性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同。赵家璧继承和重塑了“良友”文化品牌,使良友文学书刊在保持文化品味的同时对读者产生强大的亲和力。赵家璧杂志化的编辑方法、图像化的传播手段、品牌化的经营措施和多元化的销售策略切实扩大了文学优秀读本的社会影响,他在文学市场化生存方面的经验十分可贵。
  传媒与文学共生共荣,传媒的运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生态。因此,赵家璧1930年代的文学编辑成就中既有他个性化的文学创造力,也有社会化的集体劳动创造力,是现代出版机制赋予了他在文学传播活动中的话语权。赵家璧以职业化的身份进入文学传播的中心环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他以思想深邃、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文学读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的新文学创作力量,他用勤奋的翻译、编辑和出版的工作在新旧文学之争中为中国文学引领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赵家璧在机械印刷时代为中国文学所做的建设性贡献虽然已经走入历史,但它依然启发着当前融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学术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