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TA/V评价搏动性耳鸣病人双侧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发生率和特点
【6h】

CTA/V评价搏动性耳鸣病人双侧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发生率和特点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

2 成像技术

3 图像分析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病例组

2 对照组

3 统计学分析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搏动性耳鸣概述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4 诊断过程

5 影像学表现

6 治疗

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展开▼

摘要

背景
  近年来静脉及静脉窦解剖变异和畸形作为搏动性耳鸣(pulsatiletinnitus,PT)较为常见的原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乙状窦骨壁缺损(sigmoidsinusdehiscence,SSD)(合并/不合并乙状窦憩室)可通过手术获得治愈。随着双能量CT等硬件设施的升级以及CT动/静脉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icarteriographyandvenography,CTA/V)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单位已收集到一定数量行颅脑CTA/V检查的PT病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SSD不仅在症状侧较为常见,在无症状的对侧也不少见,而且部分病人双侧乙状窦骨壁同时存在缺损。之前学者的研究多关注于评价症状侧乙状窦骨壁的情况,研究对侧无症状乙状窦的报道较少,且尚没有同时研究PT病人双侧乙状窦骨壁的报道。
  目的
  通过CTA/V评价搏动性耳鸣病人双侧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发生率和特点,并探讨搏动性耳鸣症状的发生与骨壁缺损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60例于本单位行颅脑双能量CTA/V检查并排除存在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其他原因的单侧搏动性耳鸣病人作为病例组,另外纳入30例年龄及性别比例相匹配的因其他原因于单位行颞骨高分辨平扫CT检查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病人为对照组。使用如下指标评价乙状窦骨壁缺损的程度:(1)乙状窦与乳突气房直接接触即乙状窦表面骨皮质缺失的范围,于颞骨薄层骨窗轴位图像测量最大横径(maximumtransversediameter,MTD),于斜矢状位图像测量最大垂直径(maximumverticaldiameter,MVD),其中在轴位图像上调整矢状位图像定位线使其与缺失骨皮质垂直得到斜矢状位图像;(2)乙状窦壁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于颞骨薄层骨窗轴位图像测量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最薄处;(3)SSD是否合并乙状窦憩室,即是否存在乙状窦憩室。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CorrelationCoefficient,PCC)用于评价乙状窦表面骨皮质缺失的最大横径、最大垂直径以及乙状窦壁邻近颅盖骨骨皮质厚度的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组间相关性;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Utest)用于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人年龄平均值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ChiSquaretest)用于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人的性别比例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病例组症状侧和无症状侧SSD的发生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及病例组无症状侧和对照组双侧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发生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ttest)用于比较病例组所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乙状窦骨壁局部缺失的范围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及病例组无症状侧和对照组双侧乙状窦骨壁局部缺失的范围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ttest)用于比较病例组双侧乙状窦骨壁均存在缺损的病人症状侧和无症状侧骨壁局部缺失的范围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及病例组双侧乙状窦壁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乙状窦骨壁局部缺失的范围与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评价;P值<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双侧皮尔森检验示:乙状窦表面骨皮质缺失的最大横径、最大垂直径以及乙状窦壁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的两次测量值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组间稳定性,即良好的可重复性,PCC分别为0.932,0.933,0.993(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卡方检验结果示:病例组症状侧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发生率为78%(47/60耳),高于无症状侧,50%(30/60耳),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病例组无症状侧SSD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双侧,20%(12/60耳),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示:病例组所有症状侧乙状窦骨壁局部缺损最大横径的平均值为0.49±0.23cm(范围,0.14-0.98cm),大于无症状侧,0.35±0.18cm(范围,0.14-0.74cm),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6),亦大于对照组,0.36±0.18cm(范围,0.17-0.68cm),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73);最大垂直径的平均值为0.50±0.26cm(范围,0.13-1.06cm),大于无症状侧,0.30±0.15cm(范围,0.08-0.66cm),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亦大于对照组,0.30±0.22cm(范围,0.10-0.91cm),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48)。病例组无症状侧与对照组相比,乙状窦骨壁局部缺损最大横径(P=0.897)与最大垂直径(P=0.947)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配对t检验结果示:病例组症状侧与无症状侧同时存在乙状窦骨壁缺损者26例,症状侧乙状窦骨壁局部缺损最大横径的平均值为0.56±0.24cm(范围,0.16-0.98cm),大于无症状侧,0.35±0.17cm(范围,0.14-0.74cm),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最大垂直径的平均值为0.57±0.28cm(范围,0.14-1.06cm),大于无症状侧,0.28±0.14cm(范围,0.08-0.53cm),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病例组双侧乙状窦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均可测得者52例,症状侧邻近颅盖骨骨皮质厚度平均值为0.34±0.19cm(范围,0.00-0.90cm),小于无症状侧,0.52±0.23cm(范围,0.00-1.18cm),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单侧皮尔森检验示:乙状窦骨壁局部缺失的最大横径和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PCC为-0.290(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最大垂直径与邻近颅盖骨骨皮质的厚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PCC为-0.255(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结论
  CTA/V可清楚显示乙状窦骨壁缺损,且搏动性耳鸣病人症状侧的发生率和范围明显大于无症状侧和对照组,提示可能与搏动性耳鸣症状的发生相关;病例组无症状侧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部分搏动性耳鸣病人可能存在某一原发性病因(如特发性颅内高压)引起整个颅脑静脉系统压力升高,造成双侧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发生率均较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