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6h】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治疗过程

4.数据分组、分层

5.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宫腔镜检查结果

2.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3.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特点分析

4.官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内对IVF/ICSI-ET治疗结局的影响

研究结论

讨论

1.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

2.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

3.子宫内膜息肉的组织学分型

4.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

5.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6.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7.子宫内膜息肉的预后

8.宫腔镜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创新性及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不孕症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embryotransfer,IVF/ICSI-ET)是目前治疗不孕症的有效手段。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vetechnology,ART)的发展成熟,胚胎质量、数量不断优化,但子宫内膜容受性等因素仍然限制着妊娠结局的改善。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polyps,EP)是不孕女性最常见的宫腔异常因素,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而影响胚胎着床。宫腔镜是诊治EP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生殖中心多于手术室麻醉状态下行宫腔镜(硬性)检查,风险大、成本高,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孕女性EP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等,研究IVF/ICSI-ET术前常规门诊诊断性宫腔镜(软性)检查和息肉刮除在诊治EP、改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进行IVF/ICSI-ET治疗前常规行软性宫腔镜检查的不孕患者24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EP的发病情况,与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孕产史、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压、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是否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临床特征等的关系,对宫腔镜诊断有EP的患者行息肉刮除处理后进入IVF/ICSI-ET周期,分析比较其与不伴有EP患者的妊娠结局。
  研究结果
  1、2427例患者中,宫腔镜检查结果异常的有561例,包括EP、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宫腔粘连、子宫黏膜下肌瘤、宫颈管粘连、子宫畸形和宫腔异物,其中EP有389例,总体发生率为16.03%,是最常见的宫腔异常类型(70%,P<0.05),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诊断EP的一致率为93.86%。
  2、EP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周期间隔天数、BMI、基础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基础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FBG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于对照组的指标有不孕年限(4.51vs3.61)、平均周期持续天数(5.85vs5.28),低于对照组的有妊娠次数(0.27vs1.11)、异位妊娠次数(0.14vs0.25)、流产次数(0.42vs0.58)、分娩次数(0.16vs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EP在35岁前发生率较高,超过35岁后下降(17.54%vs10.44%,P<0.05)。
  4、根据不孕年限将EP患者分为6组(1~3,4~6,7~9,10~12,13~15,>15),1~3年组为13.37%,4~6年组为16.08%,7~9年组为20.39%,10~12年组为26.32%,13~15年组为29.41%,>15年组为35.29%,随不孕年限增加,EP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原发性不孕患者的EP发生率高于继发性不孕患者(19.44%vs12.97,P<0.05),随妊娠次数、流产次数、分娩次数增加,EP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根据妊娠次数将EP患者分为4组(0,1~2,3~4,>4),0次组为19.44%,1~2次组为14.93%,3~4次组为8.97%,>4次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流产次数将EP患者分为4组(0,1~2,3~4,>4),0次组为17.72%,1~2次组为13.81%,3~4次组为8.79%,>4次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分娩次数将EP患者分为3组(0,1,2),0次组为17.78%,1次组为10.61%,2次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曾使用IUD患者的EP发生率低于从未使用的患者(9.58%vs1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高血压患者的EP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35%vs1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EP患者月经过长、月经过多和月经频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2%vs7.21%,4.63%vs2.45%,7.97%vs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9、经宫腔镜治疗的EP患者其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活产率(livebirthrate,LBR),多周期的累计妊娠率(cumulativepregnancyrate,CPR)、累计活产率(cumulativelivebirthrate,CLBR)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56%vs29.71%,49.69%vs46.57%,71.3%vs69.65%,69.51%vs6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EP是不孕患者最常见的宫腔异常类型。
  2、EP的发生率与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孕产史、高血压、IUD的使用有关,不孕年限增加、原发性不孕、高血压为EP的危险因素,妊娠和分娩次数的增加、曾使用IUD为EP的保护因素。
  3、EP患者更易发生月经过长、月经过多和月经频发。
  4、宫腔镜检查是诊断不孕患者EP较为准确的方法。门诊诊断性宫腔镜(软性)检查配合息肉刮除术能够有效治疗EP,改善宫腔环境,提高IVF/ICSI-ET治疗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可成为患者术前较为有效、安全、经济的常规检查手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