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14-1915年恰克图会议中中华民国外交态度的转变及影响研究
【6h】

1914-1915年恰克图会议中中华民国外交态度的转变及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1选题缘由

1.2研究现状

1.3创新之处

1.4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

2 恰克图会议召开的背景

2.1恰克图会议召开的缘由

2.2恰克图会议召开前的各方局势

2.3恰克图会议召开时的各方立场

2.4恰克图会议召开的次数与阶段

3 恰克图会议中中方外交态度的转变

3.1恰克图会议前中期的中方外交态度

3.2恰克图会议后期的中方外交态度

3.3恰克图会议中不同阶段中方外交态度的对比

4 恰克图会议中中方外交态度的转变产生的影响

4.1宗主权问题上坚定的外交态度产生的影响

4.2税则问题上中方外交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4.3铁路邮电问题上中方外交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4.4外蒙古界线问题上中方外交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1914-1915年恰克图会议是中俄蒙三方根据1913年中俄双方签订的《中俄声明文件》及其另件所召开的关于中俄在外蒙古权益的会议。此次会议对当时中俄双方在外蒙古地区的各项权益做出了规定,对当时外蒙古的局势和之后外蒙古问题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14-1915年恰克图会议上,中方的外交态度并不是从始至终保持一致的,在恰克图会议前中期和会议后期,中方的外交态度有所转变。对以后外蒙古地区的发展也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了恰克图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是对恰克图会议召开的缘由,会议召开前中俄蒙三方的局势,会议召开时三方的立场做了研究,认为恰克图会议召开前,俄国陷入欧洲战局,外蒙古独立日久,而中国则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对在此次会议中希望站在“调停”的立场上获取更多的特权,外蒙古则是对根据外蒙古并未参加的《中俄声明文件》所召开的此次会议表示“不满”,而中国则是持“求名”的态度对于宗主权势在必得。
  第二部分研究了恰克图会议中中方外交态度的转变,主要以宗主权问题、铁路邮电问题、税则问题、外蒙古界线问题为代表做出分析,认为恰克图会议前中期,中方的外交态度是强硬坚定的,而在会议后期,中方的外交态度转向妥协退让,同时对会议中中方外交态度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种转变是在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第三部分研究了恰克图会议中中方外交态度的转变产生的影响,认为在宗主权问题上,中方一直坚持强硬坚定的外交态度,使得中方的宗主权得以保证,外蒙古独立被取消,中国得以派遣驻库大员和佐理专员进入外蒙古。恰克图会议前中期在铁路邮电问题、税则问题上中方的表现出的强硬坚定的外交态度使得俄国想要在外蒙古获取更多特权的想法并未实现。但在会议后期,中方的外交态度转向妥协退让,使得在铁路邮电问题、税则问题上的权力纷纷失去,就连会议中期顺利通过的外蒙古界线问题,也对俄国提出的不许在与外蒙古交界的内蒙古各旗殖民表示妥协,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
  最后,可以得出对于1914-1915年恰克图会议中方外交态度的研究,不能只单方面探讨会议前中期强硬坚定或会议后期妥协退让的一面,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和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来进行综合分析,对恰克图会议中中方的外交态度的转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