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6h】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的情绪行为问题现状

1.2 病耻感与情绪行为问题

1.3 心理弹性、自尊和自我效能与情绪行为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假设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问卷

2.2.2 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

2.2.3 儿童自尊量表

2.2.4 心理弹性量表

2.2.5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2.2.6 长处和困难问卷

2.3 质量控制

2.4 伦理考虑

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亲属组与对照组研究变量的评分比较

3.3 不同一般人口学资料间SDQ评分的比较

3.4 SDQ相关因素分析

3.4.1 SDQ与年龄的相关分析

3.4.2 SDQ与病耻感的相关分析

3.4.3 SDQ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3.4.4 SDQ与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

3.4.5 SDQ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3.5 SOQ的分层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的情绪行为问题

4.2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

4.2.1 人口学变量

4.2.2 病耻感

4.2.3 自尊

4.2.4 自我效能

4.2.5 心理弹性

4.3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因素

4.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4.4.1 创新性

4.4.2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综述: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

6.1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流行病学

6.2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遗传风险

6.3 精神疾病患者对子女影响的机制

6.4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6.5 干预措施

附录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知情同意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调查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状况及病耻感水平;探讨其情绪行为问题与人口学资料、病耻感、自尊、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的关系。
  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8月,选取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前来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子女及同胞104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自编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子女一般情况调查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erceived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儿童自尊量表(TheSelf-EsteemScale,SE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用于测量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及对照组的病耻感、自尊、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在SDQ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障碍、多动/注意问题、同伴关系因子以及病耻感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亲社会行为因子、自尊、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
  2.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与对照组病耻感均分都显著高于病耻感量表平均分(2.50);而且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在性别、居住地、就读学校、是否独生子女的SDQ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
  4.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SDQ与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r=0.26,P<0.01),与自我效能(r=-0.46,P<0.01)和心理弹性(r=-0.34,P<0.01)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5.应用分层回归分析,以SDQ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以未成年一级亲属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及就读学校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第1层控制变量引入方程,结果显示,未见有人口学变量对SDQ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P>0.05);以病耻感作为第2层预测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病耻感对情绪行为问题预测作用显著(P<0.05),方差净解释量为3.5%;以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作为第3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对SDQ效应显著(P<0.05),自我效能对SDQ效应显著(P<0.01),方差净解释量为12.9%。同时,由于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引入回归方程,病耻感对SDQ的主效应完全消失,说明自我效能在病耻感对SDQ的预测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以病耻感分别与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的交互作用作为第4层引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病耻感与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在病耻感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上起不到调节作用。
  结论:
  1.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与对照组相比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并表现为低自尊、低自我效能和低心理弹性。两组均感知到病耻感,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感知到的病耻感较对照组更为强烈。
  2.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的情绪行为问题与性别、居住地、就读学校和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资料有关。
  3.病耻感正向预测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的情绪行为问题。同时,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除能负向预测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的情绪行为问题外,还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在病耻感与SDQ困难总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