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比较
【6h】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表现为戴镜看近的斜视度比戴镜看远的斜视度≥10PD。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经梯度法检测后可被分为以下3种类型:(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伴有高AC/A;(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伴有高AC/A;(3)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其中伴有高AC/A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比较常见,后2种类型临床相对少见。对于伴有高AC/A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临床上常采用戴双焦点眼镜治疗,但患儿看远也存在斜视或戴双焦点眼镜看近仍有明显内斜视时,则需手术治疗。而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唯一治疗方法为斜视矫正术。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因操作相对简单,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被公认为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常用术式。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亦可有效的矫正中小度数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本文旨在比较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儿共66例,均按照戴镜看近斜视度设计手术量,行单侧内直肌后徙29例、双侧内直肌后徙37例。疗效评价标准为看远和看近斜视度(0~+9)PD为正位。采用x2检验对两组手术后正位率、欠矫率及过矫率进行统计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看近与看远斜视度差值(N-D)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N-D及手术前后N-D变化值的差异。
  结果:术后远期(11.62±8.21月)随访,两组正位率、欠矫率及过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看近斜视度(P=0.253)、看远斜视度(P=0.14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内直肌后徙组的N-D术前为(15.21±4.29)PD,术后为(3.93±5.61)PD,手术前后N-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侧内直肌后徙组的N-D术前为(15.37±4.69)PD,术后为(3.84±4.77)PD,手术前后N-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N-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手术前后N-D的变化值单侧内直肌后徙组为(11.28±7.00)PD,双侧内直肌后徙组为(11.54±5.82)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术后正位的44例患儿中,30例患儿能配合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其中22例(73.3%)获得了周边融合(4例同时获得了中心融合);16例(53.3%)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3000~400”),4例获得了精细立体视觉(40”)。
  结论:按照戴镜看近斜视度设计手术,单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小度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度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相同,两种术式均能有效的减小看近与看远斜视度的差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