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一氧化氮供体—β半乳糖基化偶氮烯翁二醇的抗菌、抗肿瘤作用途径研究
【6h】

新型一氧化氮供体—β半乳糖基化偶氮烯翁二醇的抗菌、抗肿瘤作用途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符号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一、一氧化氮供体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1一氧化氮供体药物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NO供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3结语与展望

二、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及其对策

1抗生素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2克服抗生素耐药性的方法

3结语

三、一氧化氮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1 NO对细胞凋亡的双重作用机制

2 NO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3结语

第二章β-半乳糖苷酶依赖的新型一氧化氮杀菌剂β-Gal-NONOate的抗菌作用研究

一、材料

1.1菌种和培养基

1.2试剂

1.3仪器

二、方法

2.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转化子的鉴定

2.3集落形成单位的测定

2.4测定细菌的生长及β-半乳糖苷酶酶活曲线

2.5 NO供体对细菌存活率影响的测定

2.6测量胞内的NO水平

2.7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E.coli DH5α(pUC18)菌株的构建

3.2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和酶活性曲线

3.3 NO供体对细菌存活率的影响

3.4胞内的NO水平分析

四、讨论

五、结语与展望

六、创新点

第三章β-Gal-NONOate消除大肠杆菌Amp耐药性作用的探索

一、材料

1.1菌种和培养基

1.2试剂

1.3仪器

二、方法

2.1 X-gal染色鉴定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2.2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3 Amp抗性菌株的诱导

2.4 NO供体对E.coli K-12 Amp耐药性的影响

2.5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NO供体对抗性细菌生存能力的影响

2.6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

2.7数据分析

三、结果

3.1 Amp抗性菌株的获得

3.2 NO供体对消除E.coli K-12 Amp抗性的影响

3.3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NO供体对恢复细菌敏感性的影响

3.4细菌生长曲线分析

四、讨论

五、展望和前景

第四章双向电泳技术比较抗性消除前后细菌蛋白质组的变化

一、材料

1.1菌种和培养基

1.2试剂

1.3仪器

二、方法

2.1菌种活化

2.2蛋白提取

2.3蛋白检测(Bradford法)

2.4 SDS-PAGE电泳检测样品蛋白

2.5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IFE)

2.6第二向SDS-PAGE电泳

三、结果

3.1标准蛋白曲线

3.2 SDS-PAGE电泳检测样品蛋白

3.3 双向电泳图像分析

四、讨论

五、结语与展望

第五章一氧化氮供体抗肿瘤作用新途径的建立—定位肿瘤细胞内释放NO

一、材料

1.1细胞培养

1.2试剂

1.3仪器

二、方法

2.1细胞培养

2.2 X-gal染色鉴定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2.3细胞内NO2-/NO3-浓度的测定(作为一种衡量NO水平的方法)

2.4细胞死亡率(cell death rate)分析

2.5细胞毒性(cytotoxicity)分析

2.6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X-gal染色鉴定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3.2胞内的NO水平分析

3.3 β-Gal-NONOate和NONOate对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3.4经β-Gal-NONOate和NONOate处理的两种细胞存活率的比较

四、讨论

五、结语与展望

六、创新点

第六章新型NO供体β-Gal-NONOate对C6及HeLa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一、材料

1.1细胞培养

1.2试剂

1.3仪器

二、方法

2.1细胞培养

2.2重组pcDNA3-LacZ质粒的制备

2.3质粒转染与稳定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阳性细胞克隆的筛选

2.4 X-gal染色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

2.5细胞中NO释放量的检测

2.6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检测

2.7细胞死亡率检测

2.8细胞毒性检测—MTT法

2.9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pcDNA3-LacZ质粒的验证

3.2阳性细胞克隆的筛选

3.3 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检测

3.4细胞计数法比较NO供体对C6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3.5两种NO供体在C6/LacZ、C6细胞胞内的NO释放量

3.6两种NO供体在HeLa/LacZ、HeLa细胞胞内的NO释放量

3.7 HeLa/LacZ、HeLa细胞克隆形成率和细胞死亡率检测

3.8 MTT法比较β-Gal-NONOate和NONOate的抗肿瘤活性

四、讨论

五、展望

第七章β-Gal-NONOate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一、材料

1.1细胞培养

1.2试剂

1.3仪器

二、方法

2.1细胞培养

2.2细胞形态学观察

2.3细胞凋亡的DNA电泳观察

2.4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5检测细胞内[Ca2+]i的变化

2.6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

2.7双染法检测凋亡细胞比例

2.8 β-Gal-NONOate与cisplatin联合用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9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细胞形态学观察

3.2细胞凋亡的DNA电泳观察

3.3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3.4细胞内[Ca2+]i的变化

3.5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

3.6双染法检测凋亡细胞比例

3.7 β-Gal-NONOate与cisplatin联合用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四、讨论

五、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附:两篇已发表的英文SCI论文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展开▼

摘要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在胞内由三种不同的一氧化氮合酶(iNOS、nNOS、eNOS)产生的气态小分子,它在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凝集、协助免疫系统破坏肿瘤细胞和胞内病原体(病毒和细菌)、参与神经突触传递等多种生理和病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具有极短的半衰期并且容易变成多种活性氮基团(RNS),如三氧化二氮(N<,2>O<,3>)和过氧化亚硝酸根离子(ONOO<'->)等,因此在治疗和研究中利用这个活泼的小分子是很困难的。由于气态一氧化氮不稳定且不方便利用,人们对一氧化氮供体能在体内通过分解、氧化、还原的多种机制产生RNS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NO供体是指能够储存并稳定释放活性氮基团(RNS)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以前应用常规NO供体作为药物前体遇到许多困难,例如药品的运输缺乏靶向性,难以达到胞内有效剂量以及有毒副作用等。迄今为止,许多NO供体的前体药物已经得到了发展,例如,亚硝基铁氰化钠(SNP),羟基脲以及合成的羟基脲衍生物,NONOates。但是至今大多数传统的NO供体的应用受到限制,主要因为缺乏特异性、缺乏适当的靶向传递途径,导致了许多副作用发生。因此,现在迫切需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能使NO靶向定点释放的NO供体,该供体能直接将可调节剂量的药物传递至位点作用。我们小组合成并报导的β-半乳糖基化偶氮烯翁二醇(β-Gal-NONOalte)是一种新型定点释放NO的化合物,它一旦受到β-半乳糖苷酶的激活作用就能够释放RNS(NO)。 1.在本研究中,我们将β-Gal-NONOate作为杀菌剂来研究其杀菌效果、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胞内的NO水平及比较用β-Gal-NONOate和NONOate分别处理的E coli DH5α(pUC18)的存活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β-Gal-NONOate比传统的NONOate具有更高的杀菌活性。同时我们也比较了分别用β-Gal-NONOate和NONOate处理的E coli DH5α的存活率,这二者都显示出较低的杀菌活性。这结果说明了β-Gal-NONOate是一个高效的并且很有前景的NO供体。β-Gal-NONOate被证实可借助于己糖载体很容易传送进入细菌胞内。因此,一旦内部细胞产β-半乳糖苷酶就会引起β-Gal-NONOate的水解,NO也就能迅速地从该化合物上释放下来,在胞内达到有效浓度。证明了βGal-NONOate的释放方式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在细菌胞内定点释放RNS(NO)的途径。 2.基于以上研究,我们确认β-Gal-NONOate是一个有显著杀菌活性的定位胞内释放的NO供体,在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初步探索了β-Gal-NONOate在消除细菌普遍存在的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作用。首先,采用E-test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来确定原始菌株对抗生素的耐受度,经抗生素多代诱导后得到Amp耐药性菌株,再用β-Gal-NONOate与NONOate分别处理,在一系列连续的传代培养后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β-Gal-NONOate较之于NONOate,能更有效地降低Amp抗性菌株的MIC值,即消除了细菌的耐药性;当与Amp一起进行亚培养时β-Gal-NONOate与NONOate相比,能在更短的代数内杀死细菌,也就是说大大的缩短了抗生素耐药性的持续时间。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β-Gal-NONOate作为一种NO供体,不仅可被用作单纯的杀菌剂,还可用于消除目前日益严重的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基于前期的研究,我们断定β-Gal-NONOate通过向胞内运送更多的NO,依靠迅速达到有效浓度的NO消除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深入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的作用效果。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 eleetrophoresis,2-DE)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第四章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分析了E coli K-12中与Amp抗性产生和消除相关的蛋白质,以了解抗性产生的途径。利用2-DE技术比较了三种大肠杆菌菌株(E.coli K-12、E. coli K-12 Amp抗性菌、E. coli K-12 Amp抗性消除菌)相互间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异。分别提取三种菌的蛋白质,依次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FE)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使用考马斯亮兰进行染色,经PDQuest7.2软件对结果进行比对、解析,以此研究β-GM-NONOate对菌株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影响。最终确认了β-Gal-NONOate可以通过改变细菌中蛋白质的水平来发挥消除Amp耐药性的作用。 4.迄今为止,NO供体已经被用于抗肿瘤治疗的各个方面。为了能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第五章中β-Gal-NONOate被用到了抗肿瘤研究上。首次在9L/LacZ细胞中通过测定胞内释放NO的水平和抗肿瘤活性,证明了它更优于其前体NONOme。β-Gal-NONOate只在β-半乳糖苷酶激活下才会在9L/LacZ细胞内水解释放NO,这决定了它比NONOate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在9L/LacZ细胞内等浓度的情况下,β-Gal-NONOate产生的NO水平要高于NONOate,从而导致更高的抗肿瘤活性。然而,β-Gal-NONOate对9L细胞的毒性却不及NONOate。因此,β-Gal-NONOate是一种具有靶点特异性的药物前体,它是依赖于β-半乳糖苷酶的存在而发挥作用的定位胞内释放NO的NO供体,并很有希望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探针和有潜力的新型抗肿瘤治疗药物。本研究首次设计并证明了一个新颖的肿瘤细胞内定点释放NO的药物传递途径,更容易使药物在胞内达到有效浓度,减毒增效降低毒副作用。这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5.第六章进一步比较研究了偶氮烯翁二醇(diazeniumdiolate,NONOace)与β-Gal-NONOate(β-galaetosyl-diazeniumdiolate)的抗肿瘤作用。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LacZ转染到HeLa细胞中;经G418(Geneticin)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HeLa/LacZ细胞株。本研究由大鼠胶质瘤C6和C6/LacZ细胞,拓展到了人宫颈癌细胞模型,更全面地证实了β-Gal-NONOate的抗肿瘤作用和给药途径。本章通过Griess法比较了β-Gal-NONOate与NONOate在四种细胞中NO的释放量,根据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计数和MTT法比较β-Gal-NONOate与NONOate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β-Gal-NONOate在含有LacZ基因的两个细胞系中的NO释放量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并在相同药物浓度条件下明显高于NONOate;而β-Gal-NONOate在不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C6、HeLa细胞中未检测到NO释放:β-Gal-NONOate对带有LacZ的两个细胞系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NONOate(P<0.05),但对C6、HeLa细胞则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NONOate在含或不含LacZ的四个细胞系中的NO释放量和抑制作用效果都没有显著差异。本章通过C6细胞及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转入常见报告基因LacZ,再次证实了β-Gal-NONOate比NONOate更加稳定并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对β-半乳糖苷酶的选择性,是一个有效的定位胞内释放的NO供体。作为抗肿瘤研究中的一种新型探针,本研究将β-Gal-NONOate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对人肿瘤细胞的基因治疗层面上,预示了其未来在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6.第七章研究了新型NO供体β-Gal-NONOate对大鼠胶质瘤9L/LacZ、C6/LacZ细胞以及人子宫颈癌HeLa/LacZ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