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
【6h】

“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章孟子的心性论思想

第一节孟子心性论的理论渊源

(一)孔子“性”的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角度)

(二)郭店楚简的心性论

(三)《中庸》之“性”观

第二节孟子心性解析

(一)“心”的内涵

(二)孟子之“性”

(三)心性的关系——化理论为德性

第三节孟子心性论的实质(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讲)

(一)本体与现象

(二)孟子心性论中所反映出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第四节心性涵养的功夫

第二章慧能的心性论思想

第一节“传佛心印”

第二节慧能心性的鉴定

(一)“心”的含义

(二)“不二之性”

第三节心、性关系

第四节心性论实质——慧能对本体与现象的认识

第五节见性成佛之道

第三章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

第一节慧能受孟子影响之必然性

第二节孟慧心性思想异同之表现

(一)传承的方面(相同)

(二)创新之表现:(相异)

第四章结语: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对必然性的思考

展开▼

摘要

作为“天人”之学的中国哲学,其视角必然以人类的生存为中心而展开。人类独有的思辨心灵成全了对自我反思实践的落实。无疑,中国哲人眼中的世界是充满价值意义的世界,而价值的赋予需要借助人类独有的灵明知觉——心,以及与之相关的“性”的思考。因此,“心性”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深层次且核心的课题。本文探讨的主题——孟子与慧能的心性论之异同,是在形而上学(本体与现象)的视野之下,探讨二者心性论的异同。孟子与慧能分属于不同的学术系统,孟子思想属于传统儒家,慧能思想是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站在佛教立场上展开他的心性论思想。因此,这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关联。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孟子的心性论。首先分析孟子心性思想的理论来源。孟子以前,先秦儒家涉及“心性”的讨论主要有孔子、郭店楚简和中庸。通过简单陈述三者的观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孟子的心性论形成的学术背景。其次从本体与现象的角度分析心性的实质,并且从孟子的心性论中总结出对于本体与现象的认识。孟子认为:心性都是先验的,本有的,后天经验的东西不是本有之性。现实对于本有之性的展开是一种妨害!因此孟子极力反对人们现实的行为,而热衷于对先验之性的追求。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了孟子对“本体”的崇拜。再次讲与心性论相适应的修养工夫。君子之性是最高的目标,普通人的心容易被现实中的所在而迷惑。因此,孟子通过批判现实,高扬人要回归自己的至善之性,让本性彻底无余的展现在生命历程之中。 第二部分讲慧能的心性论。同孟子的陈述思路一样。慧能的思想如何能够得到佛法的传心之旨?所传之心是什么?接着对慧能的心、性分别作鉴定。慧能不同于孟子。孟子认为心、性都是先验的,经验的东西不是人之本性。慧能把现实的东西也当成了人的心、性。这体现在它心性不二的思想之中。进而分析出心性的关系,由慧能对心性的诠释可以反映出其对本体与现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慧能认为性是不二的,因此包含了本体与现实的成分。慧能的理论贡献就是扩大了本体的内涵,把现实的所在包含到本体的规定中。 第三部分说明二者的异同。首先从整个学术的大背景之下分析二者之间能够借鉴的必然性,其次讲慧能对孟子的继承和创新之表现。从继承方面讲,二者对现实都作了否定。孟子批判现实,慧能首先也是对现实予以否定再肯定的。对于二者的相异之处,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并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辨析。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借助形而上学的基本观念——从本体与现象的角度对二者的心性进行分析。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二者之异同的学理意义。二者思想上的异同,正是表征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孟子与慧能的心性论上的异同,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差别的存在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在对哲学理论认识上的进步。研究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间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